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创新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陈绍芳
[导读]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有效的导课方式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陈绍芳
        广西灵山县新圩中学,广西 灵山
        摘要:美术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有效的导课方式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来说,美术的创作灵感和体验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美术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导课方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生活化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很多经典的美术作品都源自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生活化导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美术课堂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美术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美术素材,最终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此外,在生活化导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要点
        第一,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需要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以便在正确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密切美术教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推动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
        第二,挖掘生活美术资源。
        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从生活当中获取丰富的美术资源,让学生在生活素材的辅助和支持之下完成创作,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的同时正确认识生活在美术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第三,优化生活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坚持生活化原则,注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让生活贯穿美术学习的全过程。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为促进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把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品味生活之美,感受探索生活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设计空间,特别是生活空间。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把生活空间细化成教室、家庭等熟悉的生活空间,组织开展装饰班级等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制作装饰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保证主题鲜明,并不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恰当运用生活空间的设计方法,设计出优秀作品,从空间美升华到班集体美。


        2.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当中感知美术的生活气息。例如在教学关注你、我、他一课带领我们走进的是人物肖像画的世界,教材以“情”为纽带串联起全课的各个知识点,透过丰富的图片,借助画家恰到好处的技能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生动逼真的容貌和体态。其中熟悉的朋友很多,细细地去观察他们,会发现每个人的五官比例各不相同,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多样的透视变化。
        3.引导自主体验探究
        在生活化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当中查找信息和收集资源,为学生自主体验和艺术创作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整体形象的塑造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进行企业形象设计,要求学生融合多种设计内容保证形象设计新颖、生动,这样的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生活当中常见的CI形象,让他们分析这些形象设计的内涵以及运用到的美术元素。接下来则鼓励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感兴趣的CI形象,通过小组评选和对比来强化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4.恰当引入乡土资源
        初中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并分析乡土美术资源,鼓励学生传承乡土文化,发现身边的艺术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乡土文化调查小组,并利用课下时间调查本地富有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了解本地具备代表性的美术工艺和优秀作品,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访谈的方法,从不同的人群当中获取有关的资源,在引导学生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将美术生活化教学引向更高的层次,丰富学生的美术实践体验。
        5.借助生活实物
        在进行生活化导课时,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元素和资源,尽可能以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物品为教具,让学生展开探究,并以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制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好胜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总之,具有挑战性的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对校园空间文化塑造的意义,以及校园雕塑作品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建议。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物导入立体构成的制造型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将这个艺术品摆放在校园中的何处才能让校园环境显得更加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可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积极的探讨和交流,加强探究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卢萍.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享受生活——论初中美术生活化课堂创设与实践[J].美与时代(中),2017,(1).
        [2]赵淑桂.浅谈中学美术课堂生活化之策略[J].教师,2017,(4).
        [3]赖丽雯.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J].成才之路,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