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科霞
(攀枝花市第十初级中学校 四川雷波 617000)
摘要:初中生物课程内容复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生命现象和生长规律,是兼具科学性和生命性的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学习辅助工具,能够将零散复杂的生物知识转化为主次明确、内容清晰的图形,突出重难点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记忆点的理解,建立完整的系统化生物知识体系。本文立足思维导图的优势,探究了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导图,最早由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提出,通过图片、文字、颜色等元素将不同主题的关系构建成多层次、相互关联的图形,实现由单一到多维的思维模式转变,是非常具有逻辑性和组织性的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自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涌现,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生物知识,能够将碎片化的生物知识互相联系,避免一边学习一边遗忘的现象,提高学习效率[1]。
第二,有利于培养生物科学思维。思维导图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生物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亲手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将课本中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的划分归类,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锻炼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
第三,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共同探讨生物问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且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途径,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学生也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推动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课前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涉及大量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抽象概念,学生不易记忆理解,因此在每一节生物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绘制简易版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提前了解当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然后让学生依据思维导图进行内容的填充和延伸,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学生的研究分析加深相关知识的了解,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完成。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血液循环的三个组成部分血液、血管、心脏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绘制简易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加强对这三个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当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提出预习问题大家知道在医院进行血液检查时需要化验血液中的那些成分吗?最后在课堂教学中以上述问题进行课前导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确保后续课堂教学高效顺利开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
化学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学科,除了基础的生物科学知识外,还有大量的生物实验课程,应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明确课堂主体,突出重难点知识,方面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动画、视频、图片等,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2]。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从实验前准备工作、实践操作过程到实验结束后引导评价的全面科学教学,锻炼学生的生物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实验质量。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开展生物实验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异同点,教师提前将菜豆、玉米、花生种子浸泡一夜,并提前下发实验的思维导图,各小组按照思维导图设计实验方案,互相讨论交流,加入创新型的想法,确定实验思维导图风格和内容,以种子的结构和特点观察为核心,分别添加实验目的和用具、实验过程、实验猜想、实验结论、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示范视频和实验步骤解剖种子,细心观察种子的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的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与玉米种子进行比对,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组员间互相协作、发挥优势,最终经过讨论分析得出实验成果思维导图,有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三)应用思维导图复习知识结构
在课后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还能延伸到相关的知识点,从而构建起生物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加学习动力。在课后习题的练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题目中的主要问题和生物信息,挖掘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要及时总结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融入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中,有效整合新旧生物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解决生物问题,提高生物综合素养[3]。以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为例,学生在学习完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等内容外,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回忆相关知识,同时根据教材知识寻找自己的漏洞和不足,及时补充,进行二次巩固,加深记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课后知识结构复习。同时,教师可以布置拓展题,如每年冬天人们都会做腌菜和腌肉来长期保存食物,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根据题目回顾课堂内容,对思维导图进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构建系统的生物知识结构。
三、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是推动生物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工具,不仅能培养学生生物综合素养,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思维导图教学,将一个个碎片化的生物知识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圣体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任佳欣.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12):P.1-1.
[2]江丽琼.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11):P.89-89.
[3]张玉梅.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C]//教师教育论坛(第一辑).2019.
作者简介:徐科霞(1985-09),女,汉族,四川雷波,本科,攀枝花市第十初级中学校
研究方向:初中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