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言文字基础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冯燕
[导读] 国家脱贫攻坚的大方略正在实施,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语言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
        冯燕
        四川省安岳县和平九年制学校   
        摘要:国家脱贫攻坚的大方略正在实施,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语言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是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民族地区,尽管解放后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但社会文明程度依然很低,很多人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这段话道出了语言文字与扶贫之间的重要联系,为语言扶贫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语言文字;脱贫攻坚;基础教学

        一、特困地区语言现状及相关政策法规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一脱贫工作的重点。它们基本都属于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疆地区)穷(瘠苦地区)地区,贫困程度较深,生态环境脆弱,普通话普及率不高、水平较低。这14个特困地区中,有11个地区涵盖着少数民族居住区,14个连片特困地区基本上都呈现出了语言或方言较为复杂的状态。
        2011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到了语言因素,即“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到了2016年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与语言因素相关的政策表述多次出现,从而将语言因素在扶贫方略中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的政策比如“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
        2017年4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又发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指出:“虽然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已超过70%,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西部与东部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而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有些民族地区则更低。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青壮年农民、牧民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这已经成为阻碍个人脱贫致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扶贫首要扶智,扶智应先通语。”“要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制定普通话普及攻坚具体实施方案,大力提高普通话的普及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助力,为打赢全面小康攻坚战奠定良好基础。”
        显然,提升贫困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群众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是实现知识学习和其他技能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此基础上贫困群众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脱贫。上述文件和政策,必将为国家脱贫攻坚方略的实施提供切实的语言层面的保障。
        二、强化语言文字基础教学
        小学和初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教学任务。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并举,不能偏废。现在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严重地偏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扎实基础,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夯实语文基础全在平时点滴积累
        语言这门课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性,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有着漫长过程,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个单元结束了都有一个"积累和应用"这样命名十分科学的揭示这一语言规律,沙滩上难建高楼大夏,鹰击长空凭借是坚硬的翅膀和充盈宇宙的空气,要综合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全面地夯实语文基础。语文基础知识是个广泛概念,包括字、词、句、语、修、逻。


        打好语文基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强闻博记。
        字词是语言的细胞,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很富有有表达活力,词汇的来源途径很多,书、广播电视、生活中的交流都是我们获取词汇的途径,学生之所以词汇贫乏,就是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放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生活和阅读是语言的基因库,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不仅储存丰富的词汇,而且还能产酿新的语言,就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会构建富有自己特色语言仓库,要过好字词关要做到“四勤”。
        1、勤看勤记。字词句来源的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书,从视角的角度输入语言信息,直观的感悟语言的立体性和动感,勤奋阅读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阅读过程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勤查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最好是准备个袖珍笔记本,携带在身,随时随地记录下来,遇到自己喜欢经典句子和诗词警句记录在册,合抱之木起于毫末,长期下来十分可观,作文词语就左右逢源。为了牢固记忆这些词语,自己可以定期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创办读书活动展台,可以举行诗歌背诵比赛,扩大课外阅读效果。
        2、勤听。生活是语言的最初来源,在与人交流中,在广播电视里都能听到很多词语和句子,通过听觉来感悟语言的魅力,在不知不觉开发语言潜力。
        3、勤练。要学以致用,通过在课内课外所学的知识,勤做练习,活化深化课内外知识,比如将自己收集的词语编个故事,将自己收集的经典句子加工成一段精彩的文章,或写成日记。值得一提的是做好换词练习特别重要,它是语言走向炉火纯青地步必经之路,在这个练习中可以锻炼学生细致入微的语言听觉和视觉,缜密的思考习惯和鉴别能力,还值得一提是炼句的训练,老师在教学中可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来,让学生不同的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表达效果最好,这样学生慢慢会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感悟语言的维度,为今后演讲、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化基础知识,升华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只有将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听说读写中才能形成语言的技能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重读写轻听说错误导向,认为读写与考试关系大,语文不考听力和口语,听说同样语文教学中不可偏废的能力,这里谈谈听说能力培养途径:
        1、听和读一样是输入语言的方式,在小学语言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播放朗读材料的录音,材料不宜过长,两三百字即可,朗读时间2-4分钟,然后要求学生复述其内容,根据复述内容完整性,口头表达流畅性进行评价。
        2、老师组织参加知识竞赛,根据学生口语快速清晰流畅来评价。
        3、参加辩论会。这只综合考察听说能力,将听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辩手不仅要听清楚语音,同时还要听出弦外之音,还要迅速的组织语言进行反驳,这就涉及到句式选择,富有表达力的词语,语言的熟练程度。教师根据语言流畅快速、对问题逆向思维、语言表达力度来评价。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强国必先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建构汉语言体系这一宏伟的母语金字塔的基石,只有基础打得牢,才能全面提升国民的语言文字使用能力,脱贫攻坚需要语言文字助力。切实发挥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力度,避免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发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娜仁高娃;;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N];锡林郭勒日报 2008-04-26
2.朱维群;把推广普通话纳入扶贫攻坚战[N];环球时报;2017年8月26日
3.王海兰;深化语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