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崔士凯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如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强劲动力
        崔士凯
        济南市章丘区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如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强劲动力。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和拓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意识。小学是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入门阶段,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待开发阶段,这时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寓教于乐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学习计算机技术有利也有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很容易遭受外界影响。信息技术与网络相连接,网络上有许多诱惑会让学生沉迷于此,比如说游戏、小说、电影视频等。教师需要加强教学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抵制网络上的诱惑。通过有效地引导,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预防网络上的诱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仅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教师不能一味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控制屏幕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十分死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弱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该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在课堂教学上,要营造轻松趣味的氛围,学生在这个氛围下,能够快速吸收知识,并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就主动积极地能够探索知识,让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开发【1】。
        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壁纸或者屏幕保护。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氛围下,不仅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奇妙趣味,调动学习兴趣,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的共同兴趣爱好就是游戏,计算机课程里有些益智、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游戏。从而构造出灵动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世界里探索信息知识,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创造能力。
        二、结合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价值的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的先进课程,在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办公中,信息技术能给予学生十分重要的帮助【2】。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的内容,让知识走出教材,活跃于生活实际中。通过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到生活上,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剪贴板”这一模块时,教师要先向学生讲述一下剪贴板的概念与作用,因为剪贴的功能与复制的功能十分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剪贴的功能并不能像复制一样直接完成,它中间需要一个剪贴板的中转站。这时,教师可以将剪贴板比喻成生活中像加油休息的中转站,经过中转站之后就能够将复制与剪贴的内容放到所需要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讲解,将原本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形象化的概念,不仅轻松调动了课堂愉悦的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还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带动思维的发散,提高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合作,发挥创新能力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要打破以往固有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于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与组员进行探讨和沟通交流,到课外世界挖掘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开设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例如,教师在发布任务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比如说教师可以发布利用电脑来制作手抄报或者小卡片,制作完之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思路与灵感。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巩固了学过的知识。不仅如此,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寓教于乐,培养活学能力
        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时,学生会自主地去探索知识。但是如果学生在枯燥的氛围里学习,不仅会吸收不了知识还会打击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来适应学生这一时间段的阶段特征。
        例如,在教学“键盘基础”时,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入手,把学习键盘操作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或者将重要的知识点编织成朗朗上口的一首童谣。小学生对游戏与童谣是没有抵抗力的,利用这两种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思维逻辑。在课上,教师可以引入金山打字通的小游戏,这个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键盘操作能力,还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现代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开展创新性教学,培育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同时,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利用游戏融入教学创意,把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化为轻松有趣的知识,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氛围里发散思维,展示自我,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殷相民.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5(13):21-21.
        【2】李海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教育, 2015, 000(036):252-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