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立人格塑造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黄华蓉
[导读] 自立人格为我国古今教育所注重,自立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现今时代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
        黄华蓉
        昆明市五华区云铜中学
        摘要  自立人格为我国古今教育所注重,自立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现今时代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自立人格塑造是现今中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多方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自立人格塑造模式进行。人格教育与自立人格塑造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具体的模式。本文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试图构建一个自立人格塑造的模式。
        关键词  中学生   自立人格   自立人格塑造



1.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心理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活动,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 1 ]。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人格塑造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立人格塑造是人格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不容轻视。因为人要成为社会的人,得先具备一定的自立能力,然后才能在多种作用的影响下更好地社会化。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这就是对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的概括。据此,自立人格塑造应该从具体的自立人格品质塑造入手,采用适当的自立人格塑造方案,逐步建立起自立人格塑造的模式。笔者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自立人格的研究并不多,只有黄希庭教授等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有研究指出[ 2 ],古今都有大量学者将自立视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或道德品质,但是关于自立的实证研究相当缺乏,未见建构出系统、科学的自立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2  自立与自立人格
2.1  自立
        何为自立?根据中国文化和语法,可以这样理解。自:可解为依靠自己,以自己之力,以自己为行事主体而假借外物之力为己所用。既然要假借外物之力,就说明行为主体“自己”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紧密联系的。立:树立,建立,立的对象是优异的事物,是积极向上的事物,立在这里就包含了两个语法成分,即行事主体的行事动作和动作对象。整而合之,自立就是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巧妙地假借外物之力为自己成就积极向上的事情。根据这样的理解,自立包含了古人所求的修身养性和成就大业两大追求。这对现时社会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里,自立一直是一个褒义词,就是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巧妙地假借外力,树立起一种品质或培养成一种能力,然后依靠这种品质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积极目的。很多历史事件表明,无论是在国家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来看,自立一直被看成是取得成功的一种素质。在心理学上自立被很多心理学研究者则把自立看作是一种人格特质,黄希庭教授等认为,自立可以界定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 3 ]。关于自立的实质,有研究认为[ 4 ],从个体角度看自立就是以解决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目的、以“自我”为核心的涉及多种心理内容、多种特质以及个人活动各个领域的综合性与辩证性的人格因素,其既是静态的人格特征,也是动态的人格过程。以上所呈述定义和实质,均是从个体的角度对自立进行了考察。如果把自立者的范围扩大,自立也可以被看作是团体、国家取得理想的成绩的一种素质。

然而,团体、国家是由个体组成的,所以只有先塑造起个体的自立人格,才能组织具有自立品质的团体、建立具有自立能力的国家。这与《大学》所说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相吻合。所以自立素质从个体培养开始扩展到团体、国家的思路是正确的。
2.2  自立人格
        自立不但是一种优良品质、一种发展所需的能力,还有学者还认为自立是现代人格的表现之一[ 5 ], 提出自立人格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 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实践活动对人的要求[6 、7 ]。这不但说明了自立人格是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说明了培养自立人格的迫切性。有研究认为,自立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人格构念[ 8 ],既具有特质性也具有情境性[ 8 ]; 既是一种人格过程,也是一种人格特征;既是一种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道德修养过程[ 9 ]。可以初步将自立人格界定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背景下,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形成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 9 ]。前面的研究对自立作了更细致的论述,自立可分为自立领域和自立人格特征两大类。自立领域包括心理自立、社会自立、行动自立和经济自立四个领域;自立人格包括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五个基本维度。从对自立人格的概念界定以及对自立人格结构建立的角度看,自立人格是在一定的环境、情境、过程中,在一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使个体在结合自身潜能和巧妙地假借外力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能力,个体又通过这种能力在活动中表现为行为,这种行为促进个体期望的和符合社会规范的结果产生。可以将每一次结果的产生看作是一个周期。各个周期的长短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每个周期都没有明确的界限,每个周期的结果都使个体有所提高。各个周期相互重叠、交叉,形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编织的过程也就是自立人格塑造的过程。
        
        
        综上所述,自立人格塑造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循序渐进过程。自立人格塑造既是现实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也是中学生自我实现所必须的条件。自立人格塑造必须在良好自立人格塑造氛围中,一方面由心理辅导专业教师在充分领悟自立人格的主旨以后,制定具体可行的自立人格塑造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塑造;另一方面,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中学生自立人格的塑造。

5  参考文献
[ 1 ]  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4—41
[ 2 ]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 心理学报,2006, 38 (3) : 382—391
[ 3 ]  黄希庭,李媛. 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J ]. 心理科学,2001 ,24 (4) :389—392
[ 4 ]  夏凌翔,黄希庭. 当代学者对自立认识的概念分析. 心理科学,2006 ,29 (4) :861—867
[ 5 ]  赵继伦.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关于中国现代女性人格塑造的思考[J ]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9 (3) : 42—46
[ 6 ]  夏国英. 论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J ] . 江西社会科学, 2002 , (3) : 11 —13
[ 7 ]  夏国英. 论我国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之理想人格[J ]. 理论探讨, 2003 , (3) : 42 —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