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全人格陪伴孩子一生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程锡利
[导读]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程锡利
        河南省新乡市育才幼儿园,453000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童年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前段热播剧《都挺好》中苏明玉就是在用现在成功的人生,来补偿童年留下的伤痕,也终于在石天冬的帮助下治愈了童年的不幸,学会了如何释放爱意。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健康中国2030”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而且重视心理健康。”“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把幼儿心理健康纳入健康范畴,提出“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兼心理教育工作者,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教育者要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要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那么,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什么样呢?他们拥有良好的原生家庭,正常的智力和求知欲;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学会与同伴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集体中遇到的矛盾、困难,与同伴人际关系协调,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反之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些是原生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缺失,或是受到家庭成员及环境的影响。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如果0-3岁期间与外界接触的较少,那么入园后在集体生活中,他们会不知道考虑到同伴的喜好和意见,从而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者应以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根本,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经过几个学期在一线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将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三、协调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幼儿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阳光、健康的心态才是孩子今后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让每个孩子自信、包容、坚毅、乐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会定期考核教师的心理情况,并要求教育者做到以下几点:
        1.以健康的人格和行为影响幼儿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新课题,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日常教育工作联系起来,融入日常教学及游戏中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表述能力,让孩子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及合作能力;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动手能力等。将教学教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孩子今后的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幼儿一日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更好发挥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并为之增效。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孩子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游戏交往的愉悦,增强交往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统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家园达成共识,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由于家长的素质高低不一,作为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聘请专业人员举办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理论认识。
        ②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对于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抚养方式,分析孩子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开展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④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促使家长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由此可见,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让健全人格陪伴孩子一生!



                                                               程锡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