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陈颖
[导读] 新课改对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颖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兴业小学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思想习惯仍然是以直观的思维为主,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小学数学阶段解决问题的学习目标之一,也是为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给出的一个主要的途径。本文从创设情景、亲自实践和数学规律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小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尽可能的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因此。以下是笔者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大胆创设情境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创设学习的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的关键。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是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枯燥的课堂氛围,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1】教师要大胆地创设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情境,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学习才能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情境,也能让课堂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促进学生们吸收知识。
        比如,在“分一分”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提问一个具有故事性的问题:今天是小猴的生日,小猴要在家里过生日,请来了他的很多朋友来过生日,小猴子买了非常多的水果来招待朋友们,小猴子可快乐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小猴子买了多少水果,这些水果可以分多少动物?每个动物可以得到几个水果。以这样故事般的情节来提出本节课堂所需要探索的问题,学生便有了兴趣来观察情境图来思考其中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又可以提问:如果一个动物分两个水果,有几个动物分不到水果?小猴子还需要准备几个水果?接下来的问题便可以让学生们进入这故事角色来扮演,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以故事性来引导出本节课堂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学生亲自实践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且精神容易涣散,对知识点的理解仅是处于表层阶段。如果教师一贯的以“填鸭式”的教学来教导学生,只会浪费时间,得不到好的效果。

这时应该拿出一点课堂时间交付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动手来检验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更牢固。
        比如,在学习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巧用七巧板来解决问题。当同学遇到个位数不够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摆出自己的小棒来思考解决方法,由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给予充裕的时间,能够让学生们发现:当个位不够减,再拿出一捆小棒拿去减,剩下的小棒再与零散的小棒合起来也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学生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把自己的思维直观地展现在道具上,能让教师直观地明白学生对于这节课堂知识吸取的程度,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尝到学习的快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活用数学规律
        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的内容以及目标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经验和引导经验来引导学生们活用数学规律,让学生们更加轻易地学习到数学的知识,减少数学对于学生的难度,让学生们在数学中快乐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以及课后的作业中要时不时地强调数学规律,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数学,让学生们懂得数学规律,以致加快解题速度,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在解读题目时就可以标出关键词给学生。当出现“一共”就要让学生们想到用加法,当看到“剩下”就能让学生们想到用减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分析已知条件所求内容的良好习惯,不能为了匆忙得出结果而忽略。在乘法的意义中也是如此当看到“几倍”的时候就是用乘法教师。通过介绍数学规律来提高学生们的解题速度和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综上所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不是单一的一部分的目标,而是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们运用道具来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和运用数学规律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课堂更有活力。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得到充足的快乐,就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魏雪峰, 崔光佐.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034(011):115-120.
        【2】张铭. "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华夏教师, 2015(S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