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安宁市石江学校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苏东坡传》
内容摘要:让整本书阅读真正走进课堂,倡导学生少快餐式、断片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以《苏东坡传》引导初中生学会读传记,在适当的年龄为他们播下一粒粒种子,“这些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新教育人相信,会有奇迹的发生!” 用整本书阅读增进学生的知识的,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开启学生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
阅读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不二法门。它会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播下一粒粒最深沉的种子。正如王栋生老师在他的书中描述的那样“那是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新教育人相信,会有奇迹的发生!”
从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一再强调,教育的责任最终要体现在教会孩子们努力成为幸福的人,大力推动整本书阅读真正体现的是一个社会最成功的教育品质。
一、整本书阅读的社会现状
课改背景下应试教育仍然蓬勃发展,唯分数论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命力旺盛。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程标准的硬性规定遭遇了“偷工减料”、冷眼漠视、形式化流程化的困境。
从城市名校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农村、务工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长忙于生计,缺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的意识。小学的阅读积累寥寥无几,当这群孩子成为初中生后阅读积累的困乏、阅读面的狭隘都成为写作能力、思维发展甚至价值观正确取向的巨大障碍。
二、以《苏东坡传》为例,深度思考整本书阅读并展开教学探究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特别是缺乏系统阅读指导和自身积累的农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在积极推动整本书阅读的同时抛弃功利、放下跟风,冷静的看待整本书阅读。
(一)选材因素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整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从八年级开始每学期都选取了他的一篇作品。除了文学上的成就,苏轼最令人敬佩应当是那份“躺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乐观、豁达。林语堂在书中写道:“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生平经历之坎坷,遭遇之坎坷无疑都与他乐观、豁达的胸襟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如其人,在他的作品中,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深似海;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坚定信念;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伟岸都让我们对这个才高八斗、飘零一生的男子敬佩至极。
现当代,有太多的愤世嫉俗的所谓人才,对社会不满,对国家不满,不是因为他太有才,而是因为他缺乏在社会发展大潮中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种人群的言论太激进、太无聊甚至无耻,但又太容易让价值观懵懂的初中生沉迷,因为只需要动嘴,谁又会愿意动手、动脑、流汗、流血呢?对于这样的声音,只去制止没用,更多的应该是用灵魂的醒悟和能力的提升来打碎这所谓的怀才不遇。
读这样一本有着文学意蕴的传记,感悟着人生中起起落落后的振奋和顽强,学习苏东坡乐观豁达的心胸开阔的豪迈气质不正是中学生需要的一场盛宴吗?
(二)《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1.内容简介: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传》以苏轼人生经历为线索,梳理其生平足迹、政绩、爱好、艺术成就及伟大人格。
2.此次整本书阅读主要采用读议、欣赏、阶段交流、汇报总结四种方式展开。
3教学策略
(1)制定阅读计划
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可利用的阅读时间来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通读全书,关注苏东坡人生历程中重要时间节点、地点、事件、人物、思想变化等关键信息。
(2)初读分阶段,定任务,自由摘抄,并批注。
在规定时间,分阶段通读全书,即采取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读议结合方法。欣赏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上,指导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简短评语,
(3)深层次阅读,主题再深化
①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完善初级阅读,并将一学生通过摘抄、写读书笔记时存留的疑问,指导学生利用手上的资料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②梳理《苏东坡传》的核心内容,激发创造力。通过设计苏东坡生平经历和成就的手抄报、作品摘抄展览等方式,深层促读,梳理苏东坡的人生足迹。分享摘抄的好词佳句及仿写。最后,让各小组展示阶段性阅读成果,包括各小组的设计作品。
③采用对比阅读(又称比较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分析苏东坡不用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帮助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4)指导总结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并以写信和颁奖辞的形式固化形象特点。
(5)教师点拨深入学习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并总结方法。
①梳理传记主要人物重要人生章节。②把握传记主要人物人格的核心特征。③理解作者对传记主要人物人生经历的分析。④学习用对比阅读(又称比较阅读)的方式对两种或多种相似主题或相似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式阅读。
一直坚信,语文教师不仅仅教授语文书上那点知识,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心中“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启发。我们肩负重任,让整本书阅读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生的信仰,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刘国辉(博客)2019-02-06 18:04
2.《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思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tnj660630 2018-11-16 (360个人图书馆)
3.《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国知网 邓诗蜜教育硕士论文 2019-03 四川师范大学
4. 《浅谈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经验、问题与建议》www.fx361.com 2019-05-18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