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调查研究-以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王运春,陈晶,于汇
[导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意义重大
        王运春,陈晶,于汇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065202)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意义重大。以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培育、实施等多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并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及数据统计、整理,整合相关数据与资料,以了解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调研

一、研究背景
        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和2017年国务院总理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传承工匠之魂、培育“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学院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2018年学院通过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申报,近年来,学院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方案
        为确保调研数据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不采用院系或班级集体发放的形式,采用非概率随机发放的方法。笔者及团队深入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发放问卷共550份,共收回5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14份问卷信息不完整,有效问卷达536份。调查显示这些被调查学生来自学前与健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等不同院系。调查的对象涉及到老年服务与管理、会计、金融、航空服务等专业,样本分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统计运算,并列制统计表、饼状图、线形图及柱形图等对数据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力争在数据上更具有说服力,以此来探索和揭示学院工匠精神培养的各个范畴,为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探索途径。     
三、被调研人员基本情况及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统计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研究为了避免因所选择样本群体的局限性,调研团队采用了灵活机动的采样、问卷机制。为达到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此次问卷时间范围涵盖2019年近四个月的时间,充分保证数据的采集、统计的有效性,力争数据更加科学合理,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536名调查对象中,男生190人,占35.49%,女生346人,占64.55%。大一学生350人,占65.3%,大二学生166人,占30.97%,大三学生20人,占3.73%。调查对象覆盖之广,人数基数较大,数据基数较合理。 
        1.工匠精神培养的意识有待提升
        在被调研的536名同学中,有11.75%的同学对工匠精神非常了解,36.38%的同学对工匠精神比较了解,42.16%的同学了解一般。只有30.78%的同学看过大国工匠纪录片,且印象比较深刻。45.71%的同学看过此纪录片,但没有留下印象。有多达23.51%的同学没有看过这样的纪录片。在关于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意义方面,仅有50.56%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43.28%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仍有5.04%的同学认为不太重要。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相对欠缺,而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来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得出,学生的这一矛盾心态,即:明知道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出于各种原因对此了解甚少,这就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教育提供了可能,为高职院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突破口。
        2.学校现有课程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仍需改革 
        在对536名同学就学校现有课程的调研中,笔者发现43.84%的同学认为专业课涉及到了工匠精神的内容,34.51%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体育课及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涉及到工匠精神内容,而83.77%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听到的工匠精神最多,学院的工匠精神培养对思政课的依赖比较大。这就为学科间相互借鉴和传导提供了可能,各学科之间应像课程思政一样做到统筹兼顾,相互协调,达到协同效应,才可以见成效。学生就培育工匠精神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定建设性的建议(详见表1)。从调研数据分析可看,学生渴望从所有课程中能听到有关工匠精神的讲解。为此,这就为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教师工匠精神,锻造教师“匠人”之魂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这也是学校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要给教师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目的还是普惠到每一位在校的学生。

        3.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呈多元化状态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学生对获取工匠精神的渠道呈多样化状态。在536名同学中,有438人通过电视、纪录片了解工匠精神;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的人数有296人;通过学校、老师、课堂的方式了解工匠精神的占到了289人。只有156人是通过报纸、杂志和书籍的方式了解工匠精神的。由于学生获取工匠精神的途径不同,大家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呈多元化态势(详见表2),这种多元化的渠道,反映了学生对于知识渴求的“短平快”,缺少对其更多的引导和建议。“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各学科和教师间的密切协作配合。需要更多的载体和实践提供给高职院校的学生,使其成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当然,这就需要学校、实践基地、教师和学生都要具有这种精神的传承。为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获得、培养到自觉拥有这种精神需要一系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长期抓。
       
四、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学校思政课程改进的探索
        调研显示,多数学生尽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意识不强,但通过此次调查问卷学习后,他们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和态度。80.04%的同学愿意将工匠精神当做自己的学习目标。59.7%的同学认为在职业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至关重要。高达81.16%的同学认为应该通过思政课堂的途径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改进,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思政课堂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
    学生普遍重视思政课程。89.55%的同学认为工匠精神有必要成为思政课程的必要内容。而且他们对思政课程的定位有新的认识,高达79.25%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对未来大国工匠的培养极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论等课程构成。所以,在研究课程的基础上,探索章节融合、模块化教学,发掘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就成为思政教师的主要责任担当。当前大部分的职业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方式单一、形式固化,教学内容传统,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从数据分析,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规划中可以做到更加精准,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学生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教学模块来增加工匠精神的培育(详见图1)。

                图1 思政课程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分析汇总

        2.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精湛的技艺,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工匠精神不仅要体现在思政课程内容中,而且应该融入到专业课当中。 81.16%的受访学生表示思政课堂应该是工匠精神输入的主要阵地,而55.04%和59.33%的同学认为应该通过专业课和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来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应该贯穿到所有高职院校的课程之中,做到学科的相互协调,课程的相互配合,达到协同效应。同时,在学校层面也要高度重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上下协调的良好格局。学校的教学部门、党建部门、教育部门等应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铸造学生的工匠之魂。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从教学管理到教学改革等各个层面深化落实,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意识。
        3.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师是关键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得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育人之本,教师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把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紧密结合,正是思政课教师追求工作极致的最好方式。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队伍的“匠人”情怀,强化教师队伍的“匠人”意识,追求教师队伍的“匠人”梦想,在不断在追求卓越和极致上下功夫。当然“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提高政治能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职教的思政课教师,要“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这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所以,推进“工匠精神”,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的重中之重。
        

        结语:

     本次调研以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为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本次课题将聚焦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课程内容的补充、重构、工匠精神的融入等维度调整思政课程,探索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寻找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刃陶.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159+150.
[2]彭枚芳.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6-18.
[3]和生,李紫娟.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初探[J].高教学刊,2020(34):157-160.
[4]邓梦兰.完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的建议[J].名作欣赏,2020(32):124-125.
[5]戴航.“工匠精神”背景下现代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J].经济师,2020(11):208-209.
[6]柳连忠,刘晓音,郭丽杰,王琳,杨云,马骎,李娜.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式创新[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5):12-14.
[7]梅木青,焦爱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5):74-78.
[8]徐乐军,周炫.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探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3):38-4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运春, 男,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陈晶,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于汇,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数学
本论文为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8-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