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茜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 四川中江 618101)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第六课,是《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十八章。用散文笔法写成,叙述与描写并重,记录传主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早年的生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学习本文能激活对作家传奇人生以及乡土风物特异性的好奇心,也能唤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记忆,还可以把这篇自传看作所教学生目前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优秀作品,领悟其丰富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本课授课面对的是高一新生,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强。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把握选文内容,了解沈从文所经历的逆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略读文本,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从逆境中获得的恩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学会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逆境,保持豁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略读文本,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获得的恩赐。
2.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逆境。
四.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故本课会引导学生多次阅读,各类阅读做好预习。采用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围绕标题中的“逆境”和“恩赐”来展开,采用问题教学法,点拔法,合作探究法三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有一个人,极富传奇色彩,他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北大教授和大作家,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沈从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自传作品《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去探讨一下他为何能创造这样的传奇。
2.齐读教学目标
3.文眼(突出“逆境” 和“恩赐”)
(二)预习检查
1.教师展示学生预习学案中第一题。(找出“逆境”)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书本知识不能满足求知欲,打架威胁,恶狗伤人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
保靖:到保靖想当兵,没人可依靠,虎狼的威胁。
一个转机:疾病煎熬和同学淹死
总结:这是一篇采用散文化手法写成的传记,选材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同学们初读可能不明中心,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从上面的总结概括中可以看出本文紧紧围绕“艰难曲折”这个中心在展开,这就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三)文本赏析
1.品味赏析
从标题可看出作者对逆境的态度是怎样的?
感激
那作者从逆境中都获得了哪些恩赐呢
现在请快速阅读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回答作者从逆境中获得哪些恩赐,成就了自己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预习学案第二题)
学生根据之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讨论自由发言。
①乐观,勇敢,坚强,执着,大度,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永不满足
②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激发了求知欲,学会独立思考;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体验了生活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
③教会他面对生活中苦难勇气。
④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四)拓展延伸
小小辩论:顺境和逆境哪一个更利于人的成长? (要求课前做好资料准备)
1.小组再准备两分钟,两分钟后,学生根据各自的立场,进行自由辩论。
2.老师总结:大家的辩论很激烈精彩,针锋相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人生在世顺境固然好,但人生总会遇到各种不顺,那请记住,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炼人坚韧的性格。
(五)结束语
其实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滋润着我们的生命,丰富的阅历是一笔财富,所以,请不要怕经历逆境,你经历越多,也许你收获得越多。
最后,真心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人生中,像沈从文先生一样,把生活中的逆境当作一种恩赐,永远做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布置
1.把文中富有启示的,震撼心灵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阅读沈从文的《生之记录》,进一步了解湘西以及沈从文的一生。
作者简介:唐倩茜1985-10 女 籍贯:四川中江 学历:本科 职称:中职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单位: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