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
(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北京,102211)
摘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在践踏“正统”和“名教”的同时,高唱“尊孔读经”。因此,盾形于山林,明哲保身,成了当时士人的选择,竹林名士们以悲愤苦闷的心态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玄学的政治主题自觉地演化为人生主题。
关键词:竹林玄学 名教危机 理想人格
一、竹林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名教危机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从天子到百姓必须遵守“礼”的行为规范。按礼的要求正名分,维护天子。儒家所提供的一整套封建纲常伦理即所谓的“名教”。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东汉末年,这条天理垮台了,曹操、曹丕父子迫使汉献帝禅让,这时,名教中的君臣名分瓦解。曹氏想篡权天下,并不喜欢儒士,曹操就杀死了当时的儒士孔融、杨修。玄学的兴起是为了挽救名教危机。
曹丕建立魏朝政权,司马懿为了表现对曹丕的忠心,为朝魏政权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曹丕的信任。曹叡去逝后,年仅8岁的朝芳继任。司马懿的威望越来越高,并且欲望和野心日益膨胀。为谋求更高的权位,司马懿与朝室大将军曹爽之间展开了政治上的较量。大将军曹爽奏请皇帝曹芳,曹芳降旨封司马懿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太傅”,其目的是架空他的权利,司马懿暗中等待时机,准备发动政变。
(二)高平陵政变
司马集团为了遮蔽其篡位的阴谋,拉拢党徒,排除异己。于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因此,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于是远离政治斗争,避免对政治问题的争论。盾形于山林,明哲保身,成了当时士人的选择。竹林七贤常常在竹林中纵酒、谈玄、论道。
竹林文人对王粥哲学中的“崇本息末”进行改造,认为这一时期的“本”是士族文人身上的精神支柱,而“末”则包括现实世界的利益和枷锁,即所谓的“名”。因此,竹林名仕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这标志着“竹林玄学”的产生。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名仕与纲常、礼制的斗争的真实写照,流露出他们内心充满苦闷和忧愁,体现了名仕们强烈地追求自由的愿望。
二、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被称为“竹林七贤”。这些名仕们 的思想超越了道德纲常,让生命回归自然,让精神享受自由,实现着庄子的“逍遥游”。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影响逐渐传播开来。魏晋时期,他们的思想是文人精神理想的象征。随着时光的推移,“竹林七贤”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三、 竹林玄学的人生思考
(一)生命:生死忧患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有意义?竹林七贤面对社会现实,通过深刻反思,追求自我超脱。他们认为只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无所顾忌。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形恃神以立,神虚形以存”,养生在他看来,包括养身和养形,形神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养形和养神同时进行,才是真正的养生智慧。
在现实的政治面前,阮籍向往生命的超越,但这并不能完全解救他的灵魂,因为这种超越的背后,体现着他对生的忧患和不安。阮籍的《咏怀诗》所抒发的就是这样对生的忧患意识。“生死自然理,消散何缤纷。”痛苦和哀愁笼罩着阮籍对生的“超越”的认识。
(二)境界:理想人格
嵇康在强权的魏晋时代,不随波逐流,一心专研玄学,如何与纲常名教对抗,如何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这是他探讨的身心自由与理想人格的构建。他对魏晋社会的悲愤和对明教的否定。嵇康始终执着于美好的、充满智慧的、个体自由理想人格。
阮籍致力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因此,他提出了与天地并生的人格形象,“夫大人者……不常其形。”他倾向于无限的追求,同时也更赋予想象力。可见,理想人格形象“大人先生”摆脱了人生寿命的限制,超越了现实人生的时空局限性。儒家的世俗人格和道德规范在阮籍的作品中被否定得淋漓尽致,表现出竹林玄学名仕渴望寻求生命价值的永恒与时空的无限。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阮籍明白司马氏口头高唱名教,实际上不讲仁义道德。竹林七贤面临着选择问题,选择也是人生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他们面临着“仕”和“隐”的选择,名教和自然的选择,自由和束缚的选择。而自由问题也是人类追求的很高的理想,而这种精神在竹林七贤中得到很高的体现。生死问题:嵇康之死,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很重要,但是质量和价值更重要。他引起了我们的敬仰,但是也让我们有伤感。情感问题:竹林七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情感的佳话,这些故事表明一点: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最本真的、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爱。竹林精神:独立、自由、放大、重视美和情。
参考文献:
【1】申祖胜.魏晋风度:竹林七贤[M].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2】陈小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苏雪 (1983年11月) 女,汉族,辽宁抚顺人,硕士,武警特种警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