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之路径——以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共建《英语畅谈中国》慕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王瑰
[导读]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先行、文化铺路。
        王瑰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湖北  430062  
         摘要: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先行、文化铺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更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凝结合作共赢纽带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以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共建《英语畅谈中国》慕课为例,探讨了进行双边合作共建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要旨,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匈牙利 《英语畅谈中国》 慕课                               本文是2018年湖北省省级教研项目(编号2018233)、2018年湖北大学校级教研项目《英语畅谈中国》慕课的海外共建与推广,编号201831、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一带一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施路径——以与匈牙利Eotvos Lorand共建《英语畅谈中国》慕课为例,编号18Q005的研究成果。本文得到“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如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以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共建《英语畅谈中国》慕课为例”(项目号ZGWYJYJJ10A068)的资助。
1 介绍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并正如火如荼、积极有效地稳步推进。那么,如何利用这种纽带和契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彼此间的语言相通、文化相通、民心相通,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迫切问题。匈牙利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相关备忘录的欧洲国家,在基建、产能、经贸、通讯、文化等合作领域都有意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匈牙利本身的区位优势也决定了其将发挥中国进入欧洲的门户作用。匈牙利人口虽不足千万,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广泛的汉语学习群众基础,上到既是语言教学机构又承担着文化传播责任的四所各具特色的孔子学院,下到在欧洲首开先河的中匈双语公立小学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促进结果,也与两国经贸合作发展息息相关,更与“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的人才需要密切关联,同时也彰显了匈牙利人民急切深入了解中国方方面面的需求。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契合匈牙利的需要,运用包括慕课在内的各种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璀璨文明和价值观念,消弭误解和隔阂,使中国文化能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真正走入沿线国家人民的心里,并能生根发芽,促进深入沟通、交融与理解,从而带来彼此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合作的可能。
2 文献综述
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际话语权、消除对“一带一路”倡议误读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一直以来都是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宏观层面,文垚(2017)、黄日涵(2017)都曾撰文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跨文化传播中创造共情打破屏障的高效方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符合“一带一路”各个国家特点的话语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国际交往平台增进国家间的沟通、理解和互信,运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中国故事。这样才能让沿线国家人民摘掉有色眼镜,真正意识到“一带一路”并非是美国等国家歪曲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切切实实的共同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如何通过中国语言文化类课程去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与我们更好地达到民心相通,也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沃土。以本课题的合作对象国匈牙利为例,梅立崇在1990年就对匈牙利的汉语语言文化类教学进行了述评,分阶段梳理了匈牙利当地汉语文化类课程培养的进展与成果。进入21世纪之后,曾曦(2011)、王舒影(2014)则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匈牙利汉语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上课时间、学生人数、学习量、文化活动选择等方面对今后匈牙利汉语语言文化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欧珊余(2015)则详细分析了匈牙利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特点,认为它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 活动形式相对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匈牙利汉语教学的发展,但其民俗文化教学因数字教学资源不够充足,所以依然有值得完善的地方。鉴于此,作为新时代冲破地域、国别、时空、病毒藩篱的慕课自然成为了补充丰富当地教学资源、向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推手。2012年重塑全球高等教育版图的“慕课元年”到来之后,国内外很多学者纷纷撰文探讨慕课在全球持续升温的“中国文化潮”中的前景和应用手段及价值。赵寰宇(2014)、张艺则、邵英、李文舒都分别针对汉语教学慕课视频资源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方案,阐述了内容框架、微视频、随堂测试和讨论区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亟待改进之处。同时,他们也指出慕课的大规模性、开放性、在线性和精品性是实现中国文化跨学科知识整合、沟通东西方思维模式、促进教学质量改善的有利契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而以匈牙利为代表的各方研究者们也从微观上分析了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类课程在匈牙利课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进而促使大家积极探讨如何利用慕课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这些研究都非常贴合时代的需要,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引领性,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零散薄弱,不够深入,特别是没有以点带面地结合“一带一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性和如何通过合作共建慕课满足沿线国家本土化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实证研究,这也正是本研究的驱动力和试图填补的空白。


3 研究实施
        因此,本研究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针对匈牙利罗兰大学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以《英语畅谈中国》慕课为例, 探讨中国文化类相关慕课的共建、共享、共赢,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和努力。
        首先,课题组成员对匈牙利罗兰大学的课程学习者进行了学情分析,包括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起点水平、认知风格、学习条件、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等。然后,因地制宜的进行了目标设计,明确课程价值,建构与中国故事相联系的话语体系,把握当代中国实际,选取典型案例,增强传播效果。同时,包括教学技术策略和教学活动策略的策略设计也随之展开,并让每个教学板块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国文化主题和完整的内容,以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循序渐进、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凸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我们也和匈方一起合作,对课程资料配上了多种语言字幕,便于学生理解,并增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生动有趣的“游戏闯关”进阶式测试环节, 促进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传承与衔接,为学习者营造了“一对一”的感受中国文化的氛围。而在教学活动策略方面, 我们合作展开了翻转课堂教学,并注重学习社群的动态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在线练习、小组协作、作业评改、交流讨论、线上线下互动答疑等, 增强了学生学习临场感。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特别重视评价设计。 慕课的教学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主要涵盖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我们没有仅限于语言能力,而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差异,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多个维度对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动态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而且,我们利用机改、教师和助教评改以及学员之间的互评等多种方式来保证学生获得学分和证书的公开性、透明性和权威性。而在课程的评价方面, 我们根据后台提供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各种数据、在线留言与反馈,对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和适时的调整,从而顺利展开与匈牙利罗兰大学的中国文化类慕课的合作共建,切实推行“一带一路”框架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方针。
4 研究结果讨论
        本研究是以匈牙利罗兰大学的汉语学习者为对象,从学生需求、活动组织、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等方面与匈方展开中国文化类慕课的合作共建,其研究结果充分显示了共建过程中的3大关键因素:1)精心的教学设计:要从国外汉语学习者的观感和需求出发,打造符合他们的审美和认知、易于他们接受的文化类慕课教学。以《英语畅谈中国》课程为蓝本,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以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特色的教学内容:通过《英语畅谈中国》课程着力彰显中国文化各方面的精粹和引人入胜之处,让国外学习者对中国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动力,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普世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让中国故事和文化文明深入人心;3)独有的教学理念:慕课的教学理念注重不同板块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连续的知识结构、学习者的参与和交互性的设计,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也能通过互动增强学习兴趣,获得学习反馈。此外,共建过程中还要注重慕课的生成性、动态性和延续性,其资源要素要跟随教学需求(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等)随时进行修改、扩充和延展。因此,我们依托《英语畅谈中国》课程,适时补充当代中国的典型案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局部的微观视角切入,契合国外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见大、润物无声,与国外话语实现有机对接,借助各种官方影像、事实资料将今天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展现给世界,让国外受众摆脱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话语霸权,真正了解中国故事和价值体系,从而将“一带一路”建设及其承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准确传播,并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响应。
5 结语
        本研究以《英语畅谈中国》课程为依托,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通过慕课的共建和共赢,达到降低教育成本和协同创新的目的。同时,也利用慕课前所未有的开放性、透明性和丰富性,冲破国别和时空的樊篱,针对海外慕课受众群体的具体学习需求,探讨了如何与外方合作共建中国文化类相关慕课,发挥慕课的大规模性和开放性的优势,切实响应“一带一路”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国家战略,增强中国故事感染力和话语权,让国外学习者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推广中国文化,避免文化误读,最终推动“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李文舒,《慕课模式在汉语国际传播与教学的应用与借鉴》[D],广州大学,2016   
2)2)梅立崇,匈牙利的汉语教学及罗兰大汉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0(2)            3)欧珊余,《匈牙利汉语民俗文化教学情况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15            4)邵英,汉语教学的MOOC课程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王舒影,《匈牙利汉语学习者需求分析及教学建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 文垚,用中国文化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J],《求是》,2017            7)曾曦,《匈牙利汉语学习者现状分析与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1            8)赵寰宇,汉语教学“慕课”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现代交际》,2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