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王梦雪
[导读] 目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校企难以深度合作、产教无法实现融合,
        王梦雪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   安徽阜阳   236015
        摘要:目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校企难以深度合作、产教无法实现融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面临同样困境。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了“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该模式的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模式的构建,分析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共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目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校企难以深度合作、产教无法实现融合,学校和企业有合作的积极性,但效果不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面临同样困境[1]。本文对“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更加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指的是学生在校接受前四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必要且足够的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弹、跳、画、唱等技能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个“1”是指第五学期由学校教师和托幼机构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结合园所的特色实践和教师的专业理论完成课程教学。一方面能够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机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缩短机构的用人成本。
第二个“1”指的是最后一学期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实习,学校教师和托幼机构教师共同指导,实现“学生到新手教师”的快速转变,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二、“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指导委员会,把握合作方向
由学前教育专业专家、学校和托幼机构共同组成的“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学前教育专业专家掌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托幼机构提出当前市场需求,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的课程思路,三方合作共同负责校企合作的指导工作,制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效果评价标准》等制度,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校企合作的进度、过程的全方位沟通,共同协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各个科目课程标准的修订、教研项目和教材的研发等工作,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搭建幼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联合长期合作的公办幼儿园、民营幼儿园、早教机构,依托阜阳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行业,搭建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牵头单位,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幼儿教育联合体,最大程度的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学校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和课程资源的优势,帮助托幼机构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共同研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丰富幼儿园教师的理论基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托幼机构提供岗位和实践的机会,让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能够充分开展实践和调研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
(三)研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建设
紧跟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以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加上托幼机构的教师以实践经验作为填充,最终由托幼机构和高校教师共同研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逐渐完善专业的课程建设。同时,共同开发编订配套的教材,促使课程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另外对于已在使用的教材,如果发现教材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应该结合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需求进行教材的编订,编写出真正具有指导实践价值的教材。


(四)构建教学团队,实现教研一体
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缺乏一线教育经验的情况,而托幼机构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提升,落脚点也都在教师身上。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两大平台,应当协同构建教研共同体,在高校教师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加上托幼机构教师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人才培养的教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例如教学团队可以在托幼机构里设置课程研究室,高校也可以参照托幼机构设置不同特色的实训室等,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托幼机构的一线实践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同时一线实践和学生培养又促进了教科研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圈。
(五)合作管理基地,共享优质资源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偏理论、弱实践,见习与实习体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构建示范实训中心,深化教育实践,对于学校和托幼机构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联合托幼机构制定实习方案,配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托幼机构也应建立实习保障制度,选派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工作。另外要完善实习实践的监督制度,加强实习实践的激励机制,共建共享,形成集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社会培训于一体的知行合一高规格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校应参考校企的特色课程,在已有的蒙氏实训室、感觉统合实训室、游戏与区角活动实训室等基础上,加强早期教育实训室的设置,添置各种训练器具,为学生操练、掌握0-3岁婴儿各方面发展提供训练基地。
三、“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
1.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很高。首先,前四学期的学校课程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完整掌握所需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理论内容枯燥加上技能课程繁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必须要倾尽所能的让学生能够乐在学习并学有所得。第五学期的校企合作授课实际上对双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上要融合双方的内容,形成一个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新课程。最后一学期的基地实践,也要求双方的教师共同担当起指导的责任,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实践性问题并合力解决,这些内容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指导难度。
2.实践基地的共同管理
        实践基地的共同管理不是学校把学生送到托幼机构进行实践这么简单的事情,共同管理意味着共同制定实践管理制度、共同进行实践安排和指导以及监督和反馈。学校要把托幼机构看作学校的一部分去尽心管理,选派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去指导,做到资源共享;同时托幼机构也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园内的幼师一样去全心培养,让学生跟着资深的指导教师去学习,做到毫无保留。在共同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需要双方及时沟通,以利益共同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学生学习态度的挑战
        学生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前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虽然有教师的精心教授,但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弹、跳、画、唱缺一不可,但是有些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课程难免会学会的慢一些,这就需要学生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同时在遇到不擅长的课程时要多和教师和同学沟通,勤加学习。最后一学期的基地实践,学生需要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经验欠缺和能力不足的现象,作为幼儿园的新手实习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学生应该保持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向指导教师请教,积累经验,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思考[J].张沛云,郭婷,张嵩,王明霞,黄海.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课题项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总课题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4+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CXS1200086201900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