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梁燕忠
[导读] 在人的成长过程小学阶段的教育极具基础作用,新课程改革和标准都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梁燕忠   
        吴川市博铺中心小学   524500
        摘要:在人的成长过程小学阶段的教育极具基础作用,新课程改革和标准都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除去语文数学等专业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备受关注,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说是思想品德教学和德育的一部分,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缺乏有效性,不能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的塑造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因素。并以此为根据,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以期实现优化课程教学,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在小学生综合素养逐渐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笔触和目光投向了小学品德社会的课堂教学。但却广泛发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不足,并因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当下对有效性提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策略,通过笔者整理以下从制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相的三个方面谈起,并提出三个相对应的措施,真正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制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1缺乏完善的学科监管体系
        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完善的学科监管体系。但在很多学校对于学科监督管理往往是忽视的,因此而导致教学缺乏实效性。部分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具体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学教案敷衍,教学方法上陈旧,除此之外学校也缺乏对于教师教学的管理,无法在外部环境上加强对课程教学的备课工作,反思工作,放松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管理。常言道:“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对于思想与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构建和完善监管体系,让教学工作变得有迹可循。客观上要求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2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偏低
        学科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首先体现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对于新课的准备时间不足,教学环节和方法的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仅仅是重复教案上的资料,并没有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规律设计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也毫无准备,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这归根结底除了教师专业素养偏低外,还有对品德与社会此门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问题。
1.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不足,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有这样一则故事:小兔子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受到了蝴蝶的吸引,跑去追赶蝴蝶,一会又发现了胡萝卜,又跑去装胡萝卜,玩的不亦乐乎,全然忘记了回家的念头。学生也如同小兔子似的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学习上也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的问题。
        众所周知,兴趣是第一个老师,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兴趣的原因。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则很难保证学生全部身心的投入在学习中。

缺乏学习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觉得思想与品德课程枯燥无味,面对众多的理论知识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除外还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有关,无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完善学科监管体系
        学科监管体系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有利于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良性开展。对于完善学科监管体系不仅仅是要督促教师,利用制度保障来要求教师教学。要从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教学过程,课后的反思和总结等方面入手,完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通过监管从备课,上课和课后三方面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师严于律己,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学科监管体系中。对培训和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和评价反思总结等具体环节做出监控管理,真正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督促教师提升教学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2.2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该得到运用。因此要做好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孔子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发展,从学生基础和认知入手,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多种方法来展开教学。例如在关于爱国的教学课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开教学,通过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就影片和教材知识来进行探讨分享,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再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次《美丽的生命》的教学,要让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动植物;在平等的视角下看待动植物,感受它们的美丽;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2.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科性质,端正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路者的角色,为学习者做好引导。对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学科性质。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为原则,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男生女生》课时中,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带领学生去科学地走进男女生在性别方面存在的不同,塑造男女生更好的道德观念。  
结束语: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通过有形的教学来提升学生无形的素养,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教师要严于律己,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最佳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杨红芝.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初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66.
[2]黄成敏.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10.
[3]张金林.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29-30.
[4]毛爱春.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科技展望,2017,25(02):192.
[5]李桂强.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8(11):3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