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并重,方能行远——浅谈古诗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仇吉娜
[导读] 古文阅读、诗词鉴赏是母语文化的传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仇吉娜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明港高级中学,浙江省宁波市,315800
        【摘要】 古文阅读、诗词鉴赏是母语文化的传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古文的语言表达有别于现代白话文,在教学中重“文”还是重“言”一直是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在课改深化的当下,随着古代经典篇章的增加,在教学中如何对待“文”“言”,如何有效兼容两者,于水到渠成自然天成中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意在使学生具备独立自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语文素养   文言并重    教学重点   自主鉴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深化的推进,这些年无论是课程标准反复修订还是教学方式翻花创新,其核心的还是“语文素养”,无论是整本书的阅读还是单篇文章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与积累也必定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文言文”32篇, “诗词曲”40首,以及课外读物建议之“文化经典著作”,可见古代文学在高中学习中的分量之重。从新课程实施来看,现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教学较之于古文教学已有了一定的教脉,日臻成熟。而针对古文的教与学,却常常使老师们深感困惑,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提到的一样“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的确,由于应试教育的机制,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中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填空比分的上趋,许多教师在教学上不得不再次把教学重点回放到“背、记、译”三点上,导致广大的学生成了读读背背的工具,渐渐丧失了古文学习的热情,时常感叹古诗文“无用论”。在课程改革追求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今天,教师如何在古文学习中做到“知、情、意”一体,重“言”也重“文”,让学生真正走近古代文学,体会古典文化的精深庞杂,具备自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已成为当下古诗文教学中亟待研究的课题了。
                             二、 “文”“言”并重,“知”“情”合一
        首先,有“章”可循,明确要点。
        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一个教师能给与什么。而在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有章可循,明确要点,而这个“章”就是《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所授教材的专题内涵与板块要求,明确“教什么”。
        《教学大纲》里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那么,古诗文的教学和现代白话文的教学就能融会贯通。
        我们以苏教版必修三的“寻觅文言津梁”为例,其中《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属“因声求气”版块,需要我们通过仔细品味语言注重人物语气加强文言诵读,来求得文章的内涵与神韵,即文之“气”;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则属“仔细理会”版块,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像需要根据《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特点,咂摸人物的语言关键的字词重点的信息,来鉴赏经典古文的精义。教材的编写者将每一册课文都编写了专题名称版块名称以及教学要求,定然是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依循有所遵照。所以,重“文”还是重“言”本不矛盾,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揣摩教材编写的用意,围绕高考指导的掌握要求,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定有指导意义。
        其次,知人论世,深耕文本。
        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古文在语意表达上显得艰涩,让学生感到头疼,关键还在于学生觉得学古文没有实用性而且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但在另一面,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对故事兴趣浓厚,记得在讲授演讲词这块内容时,我给学生补充到古代一些巧善辞令的说客,如苏秦张仪等人的事迹,学生就很感兴趣。

为此,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就很注重课文背景信息的传达,讲到《季氏将伐颛臾》《秋水》等诸子散文的时候,我补充了“子贡问政”“登堂入室”“名正言顺”等孔子师生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受孔子的为人为师为政的观点,说道庄子的时候,我也给学生举例了大家熟悉的庄子寓言小故事,如“涸辙之鲋”“呆若木鸡”“朝三暮四”等等,让学生们对孔子庄子等先秦大家有一个更具体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在古诗词单元,我给学生谈李白说杜甫讲李煜话易安,让学生看到文学史上更多面的诗人词人和他们的人生。“言为心声”,作品是作家心境的体现,情境很重要,在场景的代入中去感知他们诗词中或豪放或沉郁或婉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做到情感先入知识紧跟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代入到情境中去,正如《人是如何学习的》一文所提到的:“课程是墨守成规的过程,引导着永不重合的双轮马车的道路”“替换墨守成规的课程方法之一是学习场景”。
        当然,除了知人论世缘景明情,更应注意诗词鉴赏的融会贯通。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常以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不同诗人对于同一题材的抒发,又或者同一体裁下的不同作品,让学生做比较阅读,通过诗词联读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文的情感从而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技巧。让内容与技巧并重,顾此不失彼。诗词联读既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专题式的诗词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需要教师深耕文本。如何做到知识的迁移与引申,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扎实理性,是教师应该探索的任务,当然这种引申不是漫无目或者弄些野史来哗众取宠,要选取有价值的材料适时适量的传达,相信对学生学习古文古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以生为本,适时“放手”。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的古诗文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字词译的方法,相信学生有能力根据课文注解、借助工具书来完成疏通文意这一目标,这不但能让学生在自主探讨、合作交流中深入字词,也减少了课堂时数加强了课堂效率,把时间留给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来,岂不一举两得。
        例如,我在上《鸿蒙宴》这篇课文,我把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以学案的方式教给学生,再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把一词多义的实虚词以任务分配的形式做成思维导图供全班分享,我只是起了一个引导和落实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同时归纳和总结了所学的文言知识,又能有效利用工具书从而加深印象,可谓实践出真知。
        《鸿门宴》是史记中精彩的一篇,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颇具匠心。在第一课时,我给学生引入了两个关于项羽的故事“破釜沉舟”和“霸王别姬”,从故事入手使得学生对项羽和刘邦两人的楚汉相争前因后果饶有兴趣。因为课前学生已完成句意的疏通,课上我只需花一些时间落实与点拨即可,大部分的时间可以用来研习文本。其中提到人物性格,比如刘邦,学生开始只会空泛地说到虚伪阴险奸诈精明等等,我让学生细究文本用以佐证,强调文本意识。在具体分析中,我们以鸿门说词为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过仔细理会反复琢磨分析说词背后的深意。通过引导,学生理出这段语言有三层内容:“叙旧”“逢迎”“化必然为偶然”,从而可知刘邦政治上的老辣,从项羽供出“曹无伤”及独字“坐”的回应足见其政治上的无知幼稚。由于文言字词教学上的放手,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细读文本,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资料搜集,交流了关于“史记人物”关于“项羽本纪”关于司马迁写法上的用意。正是通过文本的深入学习,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事实上,这篇课文上完后,学生在日后作文里曾多次写到项羽刘邦人物的思考,很多学生都自主翻看了《史记》的其他篇章。 “文”以促“言”,许是出于对文本的兴趣,竟使得学生文言字词上主动地“咬文嚼字”,仔细理会,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
                                                                 三、小结
        应该说,古诗文的教学除了字词句翻译的落实、技巧的点拨之外,还应注重文本进行适当的迁移与拓展,重视文章的理趣与意趣,且不可因应试求近舍远。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素养,“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研读,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不免有黯淡的可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也有偏颇,然反过来说,素养教学并非不要知识,蔡可老师就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一文中明确提到“没有任何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不依托知识的”。古文学习,“文”“言”本是一体,厚此不可薄彼,两者并重,方能行远!以上是个人的鄙陋之间,以期大方之家批评指正,路曼曼其修远,望能在不断学习与探究中与学生一起寻觅到“文言津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 蔡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J]《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第10页
[7]《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作者:摩 罗
【作者简介】仇吉娜, 1982年9月,女,汉族,浙江省宁波市 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