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妍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鲁比教学点 545103
统编语文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与以往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增加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统编教材主张“立德树人”,立意更加高远。作为教师就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这一理念努力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表率。既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又要完成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谁都知道,要教好语文,首先语文教师就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素质与业务能力。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读书就是建构精神空间的办法之一。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因为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教师自己也会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实感。除了读实用的书、专业的书,还应多读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书,视野拓展了,让自己进入自由的个性化阅读境地。这比许多培训更有效,那么语文课就会好得多。使用新教材,教学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我们老师多读书。
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那么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那种发现,让学生大致上懂得写了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学生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因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学生能理解的。不引导学生深挖诗歌的立意,可以出示几篇同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让学生朗读、背诵。
又比如,给二年级学生讲《悯农》(其一)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没必要让八岁多的小孩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没必要让学生去理解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而是让学生把李绅的《悯农》的两首古诗都背诵下来,让学生了解这是描写农民勤劳、辛苦的诗歌,我们要爱惜粮食,就行了。学生有了知识的积累,等到他们学到历史、政治的时候自然会对这首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古诗文时,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的思维和表达基础上适时引导,尊重孩子纯真、朴素的情感。传递真善美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相契合。比如,讲王维的山水诗,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就可以了,不必要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古诗文教学中不能有太多的集体朗读,集体朗读不能取代自主性的阅读和吟诵。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不用具体说清美在哪里,总之是让学生积淀下来,有所感觉就行了。古诗文教学不用过于繁琐,比如教《静夜思》,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先放一个视频,视频中有月亮,然后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呀?甚至老师还发表一个感慨,说:“月儿圆啦,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他只身离家在外,看到圆圆的月亮,想起他的故乡,想起他的亲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过写诗排走心中的寂寞。”这就有点“绕”,小孩子怎么会有兴趣呢?如果老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什么李白的诗中有几个动作呀,分解一下,让孩子们演示一下什么叫举头望明月。这多累赘呀,《静夜思》中的“静”就跑了。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古诗文教学不要过多使用多媒体,低年级可以用一点多媒体,但越往高年级走,就要减少。多媒体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课堂好像活跃了,但是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古诗文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比如在讲王维的山水诗时,老师还没有讲,先把一个山水画图片、视频放出来啦,框定了学生对诗歌描写的画面的想象。如果是让孩子们自己读该多好啊,因为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要定格学生的思维。所以,古诗文课尽量少用多媒体,让古诗文课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教育是场修行,面对孩子我们该有一颗敬畏之心,慢慢磨墨,慢慢着笔,慢慢勾勒,在追溯与回味中再生经典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