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芳
山东省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264300
摘要: 智力障碍儿童受到先天或后天原因的影响,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不具备和人交往沟通的基本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语言交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收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智障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智障儿童;言语康复;教学策略
引言:智力障碍儿童在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迟钝性,比正常的儿童发育的缓慢很多,同时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比较少,没能够掌握丰富的语文词汇,对于汉字和词语的发音和吐字也比较含混。在康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便于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言语康复。
一、进行发音训练,及时纠正错误
智力障碍儿童有着明显的生理缺陷,由于自身的某些言语器官受到了损害,导致在说话时发音不标准,出现大舌头、含混音的现象。对此,教师应该有充足的耐心,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多层次、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征,在充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进行发音训练,就要练习“听”的能力,在康复课程的指导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充分集中注意力,安静的听教师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再针对发音进行训练。在学生开始练习发音时,教师能够明显感觉到智障儿童的发音特点,大多数同学在发音时不标准,音素替代、音素遗漏、添加多余音的现象时有发生[1]。对此,教师则要根据不同的发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采取多种方法,如咀嚼法、变更舌头位置训练法等等,及时发现发音错误,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二、进行组词训练,提高造句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智力发育缓慢,学习能力低,在日常生活中没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在日常交流时也仅会用几个单调的语音。在进行康复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就词汇贫乏、语言单调这一问题而言,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词语储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智障儿童只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名词和动词,对于形容词、副词等稍微复杂一点的词汇没能正确的理解[2]。在进行康复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同学们说完整的话,在句子里表现出主语、谓语、宾语三要素,如“天上下小雨”、“老师喝水”、“我说话”等。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教师注重观察辅导,在遇到学生表达错误的情况时,及时指出,及时纠正。在康复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往往需要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如背诵课文、朗读儿歌等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加强对语文词语、汉字的教学和练习,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遣词造句能力。
三、营造良好氛围,提高交流意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言语的沟通,言语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言语恢复授课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同学们主动开口交流。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刻贯彻到言语康复的教学课堂中,通过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同学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内产生交谈的欲望。让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良好的交流,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比如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图片、短视频等等。将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物品摆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开口交流,在学生说话的时候注意倾听,事后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嘉奖,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说话自信,发展其良好的交流意愿[3]。
四、图文并茂教学,提高分析能力
智障儿童因为生理缺陷导致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不高,理解能力低,因此,在康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认字、组词、造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益于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将色彩艳丽、故事情节丰富的儿童绘本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看图说话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猜测,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词语认知能力和句式理解能力,加快对汉字和词语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是进行言语康复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过度的依赖课堂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还会降低学生的言语学习兴趣,无形之中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发散,授课模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之内,而是通过实践教学,组织一些踏青、赏花等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通过亲身经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言语分析能力。
五、联系实际生活,提高交流能力
为了巩固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智障儿童的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开展,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康复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相关的元素产生熟悉感,进而引起他们开口倾诉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相比于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朗朗上口的歌谣更容易被智力障碍儿童所接受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给发生的事情编成一首首短小的儿歌,利用朗朗上口的音律,在教师不断地朗诵下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去大自然玩耍,切实感受微风、白云、蓝天和色彩斑斓的花朵,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心生喜悦,这时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康复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语言益智小游戏,比如过家家、你画我猜等等,让同学们能够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情境下进行言语康复学习,提高学生的言语交流能力。
结束语:在进行持续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发音、组词进行训练,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在长期的针对性康复练习过程中,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发展智障儿童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其良好的言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丹.言语康复与智障儿童拼音教学整合的模式探索[J].小学时代,2020(14):49-50.
[2]覃雅,胡永清.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康复[J].中华少年,2019(20):131.
[3]周艳.循序渐进促进智障儿童言语康复[J].新课程(小学),2018(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