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作文教学技巧培养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仲春勇
[导读] 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的问题,
        仲春勇
        四川苍溪县永宁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天,每一课的所见所闻;把所见所想的自由自在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放他们去自由创新吧,撇弃所有的规条,所有的束缚,所有的框框架架,惟有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
        [关键词]生活,体验,真实,创新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写作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学生要学好作文,必须处于自然、自由、乐写的心态之中。
         一、情感要真实
        生活有情,作文有情, 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小学老师应引导学生解放心灵,开拓思想,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觉.解放心灵,就离不开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然而,当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无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这些无形的绳索捆绑了学生的自由心灵,无法让学生的智慧之蕾盛开、生命之花怒放,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难看出,现在的小学生作文的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现象相当普遍,而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韵的作品却廖若辰星.因此,要使学生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种种恐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在习作中“畅所欲言”的环境.解放心灵,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还应赋予学生做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
        二、学会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你瞧,四年级的一节作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给三毛贴鼻子。台上的同学被蒙住眼睛后是左摸右摸,还真不知道该把鼻子贴在哪,只能跟着感觉走了;台下的同学则指手划脚乱指挥,继而是开怀大笑。开展这样有趣的活动,然后即兴写作可谓屡见不鲜。吹泡泡比赛、放风筝、掰手劲、丢手绢、老鹰捉小鸡……从那些难忘的活动而来的丰富材料、真实感受,像小泉眼里汩汩流出的水一样自然通畅。生活有情文有情,善从文中品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一个会写文章的人首先是有较强观察能力的人。指导他们进行“有意观察”,用“有意”的机制激发观察事物的能动性,就能使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中心内容、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法从头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就是,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达到心到,口到??手到??,做到我手书我口、我口抒我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唱歌、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在素材本上,注意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不但要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还要适当积累一些科学知识,这样逐渐就会形成一个大而全的写作素材库,到作文时打开素材库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三、抓住天时,及时体验
         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春天百花盛开,生机盎然;夏天骄阳似火,热浪逼人;秋天硕果累累,金黄一片;但是冬天我们这里的天气并不那么寒风刺骨,也没有冰天雪地。不同的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是晴空万里,或是大雨倾盆,或是浓雾弥漫……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体验。 如:利用地利,尽情体验。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理优势。有的靠山,有的临水;有的是繁华都市,有的是静谧乡村。无论何地,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地利优势,让学生尽情体验。我班学生基本上生长在农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景物时,便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走进田野,进行教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我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面对那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清新的空气,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心里是多么惬意!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仔细的观察之中,并融入了自己的体验。交流时有声有色、兴趣盎然。这绝非一幅挂图、一个课件所能及。这样生动活泼、来源于生活的训练使学生觉得熟悉生活也是风景,产生了主动写见闻,用笔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
    再比如:创造人和,丰富体验。有些景物学生从未见过,有些事情学生闻所未闻,这对学生素材的积累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创造机会,丰富学生的体验。(1)、参观旅游。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奇不有。那新颖别致的建筑、静谧朴质的田园、千奇百怪的鸟兽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领略那美不胜收的景色。触发写作灵感和激情,热情洋溢地为神奇的大自然撰写壮丽的诗篇。(2)、举办活动。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动手做一做,体验事物发生的过程。写科学小品文时,让学生先做科学实验,如鸡蛋浮起来、烧不坏的纸船等;写小植物时,让学生养植一种植物,长期细致地观察;写场面时,开展大扫除、拔河、扳手腕等活动。
        抓住天时、利用地利、创造人和有效地疏通了学生创作的源头,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写作时自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再也无需抄袭、捏造.在生活学会观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抓住写作的灵感,获取自然充足的写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