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从跃
临海市括苍镇中心校 317027
[论文摘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集思想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于一起,与学生当下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且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我们以发掘、利用、传承、创新为目标,从家庭生活、民风民俗、农村种养业、艺术生活与地方特色产业中,挖掘适合学生发展的地方劳技资源。还要因地制宜,在与大自然亲近中、在校外基地劳作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拓展教学渠道,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乡音、知乡情、会乡技、有创意的新一代本土智慧型劳动者。
[关键词] 发掘 乡土资源 丰富 劳技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为此,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中那些潜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时空,把劳动与技术教学同地方资源、社会实践相整合,使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素养,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既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也是执行新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一、挖掘多种素材,丰富学习内容
当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太局限于教材了,不利于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又能跳出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现实世界。
(一)从民间习俗中挖掘素材
临海是历史文化古城,历经千百年来的民俗、乡风,有其独特的风格元素,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我市的各项民间习俗中,纪念活动总与劳动密不可分,元宵节的包元宵、做花灯,清明节挑马头兰、做草头糯米团子,立夏的乌岩麻糍,端午节的包粽子,冬至的擂圆,腊八节的烧腊八粥等等。课堂上,让学生用废旧零星白布创作布艺食品系列作品“水饺、包子、粽子、烧卖”作为生活小摆设,创意、美化生活。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包水饺、包粽子、办野炊、烧腊八粥、做灯笼等,融入到节日生活中去体验生活。
(二)从农村种养业中挖掘素材
现如今,不光城市的孩子远离稻、麦、蔬菜等农作物,连农村的孩子也不认识庄稼,不知道农活。这对乡土农技、农活的传承,农业后备力量的培养十分不利。为此我们创新理念,以种养替代校园部分绿化,开辟校园劳动基地,把乡土种养引入课堂。把当地的特色劳技课程资源与现行的小学劳技省编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如教材中的《金盏菊的播种》学生不熟,就把内容换成种丝瓜等当地常见物种。课堂上,我们进行蔬菜雕刻、土豆彩绘、纸艺创作等等,让种养与制作结合起来,种养与创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理念。课后,让孩子种植小盆青菜、葱、韭菜等,带到学校,进行种养管理。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绿化了校园,还让孩子能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培养了兴趣。
(三)从艺术生活中挖掘素材
现实生活,多姿多彩,它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为此,我们让学生通过劳动进行创作体验,用劳动来点缀生活、丰富生活、美化生活。课堂上,我们从折纸、剪纸拓展到环保型纸艺制作、布艺制作、贴制作。如:纸艺桥梁、纸艺茶壶、折纸插花、布艺食品、布艺蔬菜等等。另外,还有文体娱乐制作类:如做木陀螺、木手枪、木大刀,竹笛、竹板、竹风筝,还有泥猪、泥娃、泥罐、泥菩萨等等。
(四)从地方特色产业中挖掘素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想办法发掘和利用本地素材,从本地的特色产业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素材。如以括苍山小蜜露、下洋顾大白桃、大岭葡萄等特产载体,开设《为家乡农特产设计并制作包装盒、包装袋》、《为家乡农特产设计商标》、《蔬果造型》等课题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家乡,为宣传家乡做贡献的思想精神。
二、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教学渠道
在学校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受校内硬件条件、授课时间、场地、学生喜好的兼顾性等等,所以做好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态课堂,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校本课程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土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兼顾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也使当地的优秀产业得到传扬和发展。
(一)在与大自然亲近中拓展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态课堂,即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等活动,把劳技课堂带到户外。野外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可以在游玩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二)在校外基地劳动中拓展
如果是通过社会可以掌握的东西,就引导学生离开书本去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建立校外劳技课教育基地,例如双港的原灵山农校基地。因为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乡野上,旁边就是农田,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比如每到秋收季节,我们就组织学生到农田里参加拾稻穗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我们会把拾来的稻谷晒干,并把它们碾成米,学生吃着自己拾来的米,真正懂得了一粒米,一餐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整个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拓展
以前上劳技课,大多数学生都不太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下课后就把“作品”丢进了垃圾桶。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起来。例:学生学了“拉花”“剪纸”等内容后,就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做的作品发挥作用?学校的展栏、橱窗美化,“六一”节教室的布置,把学生做的“拉花”拉起来,将纸工作品贴起来,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对自己的作品、技术也“珍惜”了。
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光满足了农村学生的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拓宽教育、教学的灿烂前景。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浙江省教育厅制定2003年6月
[2]辜伟节《略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