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彭永聪 周 丽
[导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彭永聪 周  丽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白水镇益谷小学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建设小学   
        计算是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认真、耐心、细致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又对又快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笔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或者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用小黑板视算,或者听算。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游戏激趣。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可以采用 “拍手”的数学游戏,以10的分与合为示范。教师一边拍发一边问:xxx,我问你,我拍3你拍几?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回答。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转换拍手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随时改变形式,如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故事激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高斯创造性地计算1+2+3+……+99+100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简便计算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
        儿歌激趣。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一估,后算一算,四舍五入是关键;最后用≈连,简便迅速真方便!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
        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及时考察学生会听的能力,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等练习。效果非常好。
        仔细看。会看懂书上的题目,同学的板演,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
        善于想。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想”的习惯,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们“想”的方法。
        敢于讲。

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训练学生讲思路、思维的过程,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三、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1)要有针对性。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例题讲解后,我针对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练习。比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后,我设计了三题改错题,这三道改错题很典型,都是学生在计算中容易犯的错误,第1题是208×4=8032乘到十位是0,加上进位数3,而在计算时很多同学都把0×4又算了一遍;结果出错了,第2题是102×3=336在计算时把0×3=3算成加法了;第3题是305×3=905在计算时忘记加上进位数了。再如,在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之后,我又出示302×4=1208,509×6=3054,406×3=1218,609×3=1827得出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
        (2)要有层次性。即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设计编排。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中估算教学为例,先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的近似数,再让学生估计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几位数,最后,又让学生估计两个数的和大约是多少,最高位上可能是几,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体现了估算训练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3)要有思考性。即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例如:教完整十数加整十数后,我出示了四组一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对比性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在练习中比较,发现联系,从而形成和旧知识之间的类推、迁移。再如,学生在估算时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后,设计估算后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是整十数的,例如:38+54=   29+57=   估算后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是几百几十的,例如:82+53=   75+92=   设计估算时个位需要舍去和需要进1的题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孕新,深化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
        (4)要有综合性。即计算教学不要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要把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在数学中的实际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
        总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即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设计。以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中估算教学为例,先让学生估计两位数或三位数的近似数是几;再让学生估计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积是几位数;最后,再让学生估计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积是几,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体现了估算训练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