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居家趣味运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纪江为
[导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的学习计划,
        纪江为
        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311221
        内容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的学习计划,在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时刻,我们响应号召,居家锻炼,“停课不停练”,积极参与日常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的锻炼习惯,增强身体素质,让病毒远离我们。本文通过几个星期线上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问卷摸底发现,学生的锻炼热情似乎不高,课程内容完成程度不理想。通过反思,常规的体育教学练习相对比较枯燥,学生一个人坚持下来比较困难,因此,想要换一种思路,换种形式,通过“亲子瑜伽”游戏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家长的想要减肥保持身材的驱动力,结合游戏的组织形式,达到身体锻炼,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情感的培养。
    设计的意图
        疫情当前,一个“漫长”的假期也是一种修行,我们不能出门,只能宅在家中,户外锻炼成了一种奢望。但疫情也引发了我们对健康的思考——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于每个人、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变得至关重要。以往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互动的机会少之又少,疫情期间,大家都不上班,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参与进来,因此课程设计的重点从一个人的锻炼变成一个家庭的锻炼。
        “瑜伽”是一项非常柔和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动作的练习,调节身心,改善机体亚健康状态,有效加强身体肌肉力量和耐力,男女老幼皆宜。“少儿瑜伽”社团课程在我校低段年级开设已经有五年了,很多学生对此课程也有所了解,“亲子瑜伽”是少儿瑜伽课程的延伸,融入亲子游戏,瑜伽互动,很好的将运动和家庭成员充分结合在一起,非常符合疫情当下个人及家庭的运动需求。
        通过视频教学,互动交流,打卡坚持,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加强“亲子瑜伽”游戏的落实推进,让孩子和家长彻底告别以往那种“你指挥,我练习”的不平等关系,也让家长充分参与孩子的身体锻炼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这样不仅形成和谐统一的融洽关系,赢得了家长对线上教学的大力支持,与孩子彼此形成默契、达成共识、家校共育、一同前行,使线上教学和学习有序、良性、健康、平稳的开展。
        实施的目标
        1.通过“亲子瑜伽”游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正确掌握一些瑜伽锻炼的动作,发展身体的肌肉力量及耐力。
        2.进一步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身体锻炼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3.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懂得合作,敢于尝试挑战困难的精神。
        4.有效调节疫情背景下学生和家庭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亲子瑜伽互动,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运动,提高陪伴质量。
    具体的实施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两周体育常态课微信公众号推送,在微信群做简单地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居家锻炼的具体情况,结果发现,常态的体育锻炼内容在家中完成度很低,一个人锻炼坚持不下来,体能训练枯燥乏味,没有对比和监督,练一会就放弃了。
思考:怎样的运动形式能更好的被孩子接受和坚持?
分析解答:疫情下,家长和孩子整天待在家里,不断地上网课学习,家长监督孩子学习一天下来也是怨声载道,孩子更是不停地被批评,被命令,自然呈现负面情绪,体育锻炼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效果亦不理想。因此,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绪和沟通方式尤为重要,那么传统的体育课成就备淘汰,选用亲子互动,亲子共练的形式——“亲子瑜伽”游戏。利用线上教学手段,以微信群为依托,教师每天准备相关内容分享至微信群,让学生和家长对“亲子瑜伽”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愿意主动参与,通过自主自愿的形式进行实施,能极大的增加“亲子瑜伽”练习的参与度。
    (二)组织落实
        1.尝试学习阶段:“亲子游戏”+瑜伽模仿。以二年级的四个班级为例,在微信群里分享“亲子游戏”欢荣瑜伽的相关内容,征集家长群里积极报名参与,针对报名的家庭集中建群,分享课程内容。先以简单的亲子游戏为主,通过自己制作的游戏教学视频,让孩子和家长积极配合,寻求默契,增加参与度。再通过录制简单的瑜伽动作,发送在群里,让学生和家长先以模仿练习为主,每天练习30分钟,最后将练习的情况以视频打卡的形式私信给老师。第一阶段四个班级报名的家庭总共26个,能够每天坚持练习的家庭有21个,还有五个家庭偶尔缺席。通过两周的坚持和练习,有20个家庭可以很好的将老师发出的亲子游戏和瑜伽动作完成的很好,还有6个家庭相对弱一点,但还在断续坚持。
                 
                 亲子游戏                                瑜伽动作                                                                                         
2.深入学习阶段:“亲子瑜伽”+专项体能。
再次安排两周为一个周期,根据前期练习的具体实施情况,开始强调瑜伽和亲子游戏的融合,在亲子游戏里加入一些“瑜伽”元素,让亲子尝试练习,通过瑜伽动作的练习和挑战,亲子之间相互比拼,相互扶持的活练习,不仅让孩子的到锻炼,也让家长进一步体会身体锻炼的乐趣。并把自己的练习过程拍下来和群里其他家庭分享交流,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老师每天傍晚翻阅大家的练习视频,集中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强调动作细节和要求,帮助大家做到更好。通过前期两周的尝试,班级里有更多的家庭积极参与进来,有新增18个家庭,总共达到44个家庭在参与此项目的练习。根据前后加入家庭的基础差异,开始加强动作技术的指导和专项体能的强化。要求每天练习30分钟,微信群反馈练习情况,发现问题集中视频讲解,逐一突破。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已经有26个家庭开始喜欢亲子互动的锻炼模式,在疫情期间,每天抽出30分钟亲子共练,感觉效果很好。还有新加入的家庭在第一批家庭的带动下练习热情很高,打破了传统体育锻炼的枯燥感,促进体育锻炼的效果。

        
                
                  视频指导                              练习反馈
        
        3.发展应用(考核)阶段:技能(亲子瑜伽展示)+星级认定。内容安排由简到难,最后阶段仍是两周,每天分享3-5个动作结合一个游戏,通过微信群以家庭为单位打卡,监督练习进度,设置“星级瑜伽小家庭”,每天坚持,四天获得一星级,依次类推,两周内累计三星以上可获得老师给家庭准备的小奖状作为鼓励,让大家形成每天坚持锻炼的好习惯。通过三个阶段为期六周的练习,作为一个周期进行亲子瑜伽练习的考核,每个家庭将学过的动作自选四个认为做得好的录制视频,拍照片分享至微信群展示练习效果。根据群成员统一投票选出“亲子瑜伽达人”,累计三星得家庭和“亲子瑜伽达人”均获得老师准备的小奖品和疫情期间居家锻炼“小健将”的荣誉称号。最终6个家庭获得“亲子瑜伽达人”称号,35个家庭获得“三星家庭”荣誉。

        
        
        
        
        
        
        





             亲子瑜伽展示                          亲子瑜伽展示
 
        实施的效果
        特殊时期,全新的线上教学模式,通过六周的教学尝试,最终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特殊效果:
        (一)亲子瑜伽大力激活了学生运动的兴趣。通过“亲子瑜伽”游戏的互动学习,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大家的参与度比较高,不仅达到了学生每天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一种体育情感的激发。
        (二)亲子瑜伽有效增强了亲子之间的互动。通过亲子互动,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充分体会孩子学习的不易和困苦,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从而解决家庭学习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紧张的“督与学”的命令关系。
        (三)亲子瑜伽深刻愉悦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经过每天的互动练习,不仅让学生,甚至是一个家庭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做一个长远的运动打算,为增强体质做出切实行动,通过瑜伽拉伸放松肌肉,调节身心健康,缓解疫情带来的恐慌和压力。

        引发的思考
        (一)摸底排查,统筹策划。由于线上教学不是学生和老师直接面对面的教学,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对家长身体素质的不了解,在练习动作的难以程度上把握不够准确,课程中的个别动作还是有些挑战,做不到位,这个问题在今后的线上教学中在做些调整。
        (二)因层施教,通力合作。通过六周的练习,我发现根据亲子互动的练习程度不同,应该给予更多一点的练习素材,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家庭的练习需求,让课程内容更丰富。
        (三)安全防范,量力而行。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存在安全隐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家长不注重练习的安全性,过分追求动作的到位,一味地模仿老师动作,忽略自身实际情况,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这样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做出重点强调。
        
        
        
        
        
        
        
        
        
        
        参考文献:
[1]    侯楠楠;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瑜伽学生选课动机与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1年12期
[2]    刘德涛;对青少年展开瑜伽教学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3]    江磊;瑜伽训练与在校生身心健康塑造的关系[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杨月兰;探讨瑜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J];大学教育;2012年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