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351115
高考备考应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2021届福建省开启了新高考的征程,对广大考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福建高考自主命题备考研究,才能提升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高三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2021届高考的既定目标。
关于试卷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全国卷的日渐成熟和稳定以及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考备考的经验也不断深入,在试卷的结构、考点的分布、答题的规范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复习思路和教学策略,例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在2020年高考前发表的深圳七中关于12道选择题命题规律的分析就很好;再如,大家熟知的,在必做题的考点和赋分比例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呈现三足鼎立的特点就比较客观,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我们知道高考命题是有一定随机性的,若干年份会出现微调,特别是非选择题是命题的重点,命题过程中,这些大题确定后要与选择题的考点进行平衡,才能有较为合理的覆盖率。例如全国1卷中世界史的四道选择题,尽管2014-2019年都是古代史1道、近代史1道、现代史2道,但是今年却是近代史2道、现代史1道;再如,中国古代史的4道题一般是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时期各1道,但是今年却没有秦汉时期的,第25、26题都是唐宋时期的;再如,今年中国古代史内容仍占28分,但是中国近现代史却占41分,而世界史只有16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三个板块、三足鼎立”的格局。
2020年的山东卷也是如此。为了平稳过渡,山东在高考之前组织过两次模拟考试,其试卷结构两次是不一样的。当然,第二次模拟卷是基于广泛调研和信息反馈而做出的相应调整,但是高考卷与二模卷的考点分布差别也很大。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根据非选题的考点变化,2021年山东卷选择题的考点分布,也会与今年有较大不同。
因此,我们就要明确,高考的命题规律一定有,一定也可以总结分析,一定对教学有指导意义,但是不能过于迷信,不能过于拘泥,不能搞本本主义。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切实落实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制胜法宝。
关于选修内容教学的变化。2021年福建卷高考也是选修内容考查的倒数第二年;2023年高考,将完成新旧教材的过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并轨,统编版教材将正式进入新高考的范围。
作为过渡期的最后两年,高三在选修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借鉴2020年的山东卷:一是选修内容整体比例下降,从全国卷的15分降至9分。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可以适当缩减选修教学时间。二是不能拘泥于今年的考卷结构,2020年的山东卷选修内容的考查只有三个选择题,但不排除明年会融合在非选择题之中,毕竟非选择题有四道,内容选择和命题实验的空间相对较大,这一点可以参考北京卷和天津卷。
关于命题材料问题的变化。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是一个新的趋势。因为,近二十年以来,高考命题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并且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已是“清一色”的材料题了,大家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堂教学和日常训练之中都已习惯。2020年的山东卷命题运用的材料比较丰富,新颖活泼,这给我们福建高三备考的启示也很清楚: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尽量实现史料类型的多样化,如图片类、表格类、文字类的史料,要分类进行训练,并跟进整理和总结规律,形成规范的思路和答题规范。
关于思维开放问题的变化。这是一个新趋势,更是一个新挑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日常教学都习惯围着课本转。
尽管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都已耳熟能详,但是很少能“跳出课本看课本”,基本的教学程序还是复习课本、落实课本,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很多史料,但是史料的类型相对单一,基本都是课本注释性质的,其思维方式仍是封闭式的、一元化的,这已经不能适应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当中,高三历史教师的努力方向是:一要有“换个角度看历史”的明确意识,二要尽量多选不同观点的史料,对史料展开多元的理解,注重提升学生多元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以不同的视角去组织教学。
关注2020年山东高考的变化及16年后福建省质检命题、17年前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
(1)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学科的变化
①题目形式上:单科命题。选修不再单独命题,而是把选修部分融进必修内容,按通史的体例来考试。
②题目数量上:单科命题,考点覆盖率加大。变成了固定15道选择题,材料主观题的数量4道。
③题型与分数上:选修出现选择题。单个题目分值变小。开放式题目增多。材料阅读会加大,单选题更加注重情景命题。
④题目立意上:唯一的出题立意标准就是能不能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而不是一般的时间顺序的安排和分布等。
⑤考查方向上:更加侧重于和关注于社会主旋律的考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考察。
⑥考查内容上:中国史多于外国史。侧重于正面引导,重点考主流成就,回避一些容易出现争执与分歧的历史结论与现象。
⑦考试能力上:紧扣学科关键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考察。答案不拘泥于教材或教材现有结论,重点考察学生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逻辑关系,以考察学生的生成性的历史理解为主。
⑧试题难度上:突出“服务选才”的需要与学科素养考察会适当加大难度。不同题目难度系数会有较大差别。
(2)2016年后福建省质检命题、2017年前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
①关注学科的渗透:历史、地理学科学科的渗透。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地图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成为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的山东卷第16题就以地图为切入点,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进行考查。
②关注福建地方史:17年前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到与福建相关的知识点,如人物李贽、朱熹等。尤其注意与福建茶叶的相关问题,这是福建高考自主命题的一个长效热点,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和研究。
③关注命题人的专著及研究范围:福建高考试题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试题的命题,这也是今年高三复习后期(三轮复习及高考冲刺时期)应该特别加以关注的。
④关注福建选择题命制方式:认真把16年后福建省质检命题、17年前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选择题进行归类研究,找出福建高考自主命题的不同方式,进行适应性、针对性训练。
⑤关注福建主观题的命制方式:以17年前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进行整合,以2012年福建高考文综试题中的设问为例: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如何理解……”中的“理解”是17年前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一个高频设问,通过对设问的分析,制订教学对策,才能在复习中更好的“对症下药”。另外,也要注意福建省质检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角度、答题模板等。
高三最后阶段的备考不仅要主要以顶层设计为指导,有的放矢,把握方向,还要从日常复习的精细化和常态化入手,根据不同学校的校情和生情,采取区别化的教学复习方式,实现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12道选择题命题规律的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2.《高考历史命题规律与复习策略》转载于中学学科网
3.《高考命题研究框架》余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