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童心,开发天性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 何蓉
[导读]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她让每个幼儿都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
        何蓉
        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小学分校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乐园,她让每个幼儿都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促进了孩子们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幼儿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内在需求是愉快教育的前提。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在属于自己的纯真天地里自由愉快地展现自己,真切地感受生命的真谛,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全身心健康的成长。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组织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与线条绘画了五彩地上的五彩树。看着形态各异的树木,看着五彩缤纷的颜色,我乐在心中,我仿佛看到了每个孩子五彩的童心,是那么洁净,那么精美,那么纯真!当我还陶醉在孩子们的成就中时,家长已不知不觉来接他们回家了。看着活动室里鲜艳的色彩,家长们没少称赞自己的孩子,都提醒孩子兴奋地同我告别。随着人员的一一减少,在安静角落里的××婆孙俩引起了我的注意:婆婆一脸的严肃,没了平时的呵呵笑容。××眼含泪珠,神情慌张,没了刚才的快乐劲儿。没等我走上前去,婆婆怒声响起:“你看你画的是什么?你看老师怎么没画你那么多的花纹?是你听老师的,还是老师听你的?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你怎么......”原来在××漂亮的五彩树上,由于孩子自己在树干上多美化了一下,这就让婆婆大发雷霆,我按奈住心中对孩子的欣喜解释到:“阿姨,其实这是××创造力的表现,他画得挺好的,你要表扬他......”“不!何老师,你不知道他在家中有多不听话,就是应该严格要求他。你看你的线条是怎么弯的,他又是怎么弯的,那他根本就没按你的要求来,他这画的是什么?哎~~~~”没等我说完,婆婆已经激动地接过了话茬。老人的一番话,让我听得瞠目结舌。婆婆,你看看××那满脸的委屈和不解,恕我直言:现在已经不是你那个年代的教育方式了,孩子的表现方式有他自己的特点,请不要扼杀了孩子的童真,不要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翅膀,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要放远眼光看到孩子的优点,为他成长的路上铺满爱的基石!
        孩子们都回家了,面对空空的活动室,老人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仔细思量,孩子内心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得到家人的认同?孩子的积极表现为什么在家人的眼里反而成了莫大的错误?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压在一个孩子身上?看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家园共育,他们需要我们积极地肯定与表扬,需要我们无私地接纳与勉励。我想,作为幼儿园和家庭,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是:
        一、为幼儿创造更加广泛的互动空间
        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是老师和幼儿的互动,也包括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与环境的互动等。这就要求教师、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孩子在老师和家长身上可以学到许多经验;老师、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的经验中受益,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让孩子在活动中相互模仿、学习、交流,让孩子在安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与发现,自由地创造与表现。在互动中教师、家长与幼儿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融洽、相互信任、充满爱心的关系,而不是批评与被批评、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感到很安全、很踏实,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增加无意识积累,为潜能的开发奠定基础。
          二、兴趣是教育活动的催化剂
        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彼;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幼儿也觉得索然无味;没了兴趣,再吸引的学习活动幼儿也懒于行动。

我们习惯将幼儿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幼儿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体验到的真实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存环境、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幼儿思维与个性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幼儿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直觉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幼儿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幼儿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幼儿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孩子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孩子年龄增加 ,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幼儿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幼儿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幼儿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幼儿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幼儿绘画的造型特点   
        用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知觉创造。这是建立幼儿绘画课程学科体系的依据。幼儿绘画中常被成人所指责的“错误”,应该被理解为是幼儿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他们眼中的世界。        
         三、尊重孩子的视觉表达
        幼儿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孩子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孩子的能动性。
        尊重幼儿的视觉表达,把孩子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幼儿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幼儿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因此,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幼儿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幼儿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象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迅速提高,我们应该谦虚地争当他们的聆听者和学习者,向他们聆听儿童世界的呼唤,向他们学习儿童世界的呈现,真正走进童心,读懂童心,温暖童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