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角天地舒胸怀 一方生机存真爱 ——浅议班级“生态角”对儿童心理疏导的价值与意义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罗杰
[导读] 本文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研思背景,
        罗杰
        重庆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邮编:401220
        【摘要】本文以“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研思背景,阐述学生“生态角”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的改善及帮辅作用,结合数据和现状论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探索疏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可行办法,体现学生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学生德育、区角建设、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方式策略
        
         一.“一平米空间”的背景及深意
        1.留守不留“憾”
        留守学生心理疏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难题,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叫“留守”,但是现代生活中就算父母和孩子每天在一间屋檐下生活,早出晚归见不到孩子,和留守有什么区别呢?新一代的“同居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现象和现实。据权威机构临床检测发现:孤独会让儿童出现焦虑、恐惧、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健康问题,行为表现出:焦躁坐立不安、哭泣打闹、暴力冲动等。每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时候,我心生恐惧、坐立不安,这群特殊的儿童群体,更需要学生体的关注、关爱,借助有效资源,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释放关爱缺失后的心理障碍,让教育不留遗憾,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2.自视非自“悲”
        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自弃情结,家庭关注、关爱、关心的缺失会让学生成为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故事”。孩子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会产生迫切的依赖感和信任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会激活孩子怨恨及孤独感,最终就会形成较严重的自卑与自我放弃。正确帮助孩子自视、自知,能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残忍抛弃”,还会激活理解、包容甚至是感恩,这些心理都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和情绪,如果只是徒留悲伤,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毋庸置疑,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3.空间非空“监”
        留守儿童内心极其脆弱,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不愿也无处安置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监狱”。教室里打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角”,一平米的“绿色”,就是一间独处的小房子,在这片天地中,孩子可以栽种一盆花、种一株小草、画一幅画、甚至可以养一只仓鼠。要是条件允许我想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村民小组”,相互之间“房子”挨着“房子”,形成一片“居民区”,相互之间有帮助、有照应,不仅为学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感受生命的蓬勃,更是走出了尘封的内心世界。“生态角”只是一个抽象的空间,并不是教师、班主任监控的工具,孩子完全在自己的世界中释怀、理解父母不在身边的悲戚或怨恨,从心理学角度说,给孩子一个释放空间,能弱化孩子的负面情绪,除了从自然中获得知识,感受植物生长的神奇,最重要的是唤醒了对生命、生存、生活理解,形成“共生”空间。
         二.班级工作中生命教育的缺憾和误区
        1.生命认知不等同安全认知
        “生态角”活动构建的目的不是“兴趣爱好角”,更不是安全自护角,真实的目的是开展“第二生命课堂”,获得自视、尊重的生命力量,化解“极端”思想。将近年媒体报道的农村留守儿童伤害事件作为统计基础,自2010年起,十年间留守儿童伤害事件显著增长,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四种类型。2019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儿童遭受暴力对待类型分为:躯体遭受暴力对待、精神遭受暴力对待、性遭受暴力对待和忽视四类,发生率分别达到65.1%、91.3%、30.6%和40.6%。其中有13.7%的儿童遭受四重暴力。透过冰冷的数据,我们能感受到留守儿童伤害事件就像一把插进教育心脏的尖刀。单一认为生命认知就是安全教育,就是一个错误,因为“留守伤害”是相互的,留守儿童是“伤害”与“被伤害”的共同体。
        2.生命意识不等同于健康需求
        生命教育会被误会为健康教育或者是品德教育,究其原因:生命教育容易被概念化、知识化,忽视了儿童情感、态度的养成,通过大量的概念、文字强制性记忆,培养出了“背书式”的生命认知。其次,生命教育浅表化,没有足够土壤扎根,可借助的教材、理论书籍都偏于成人化、笼统化,认知生命的规律过于简单,把生命等同于一只小猫、一颗小草,只体现了“不要伤害”“不能残害”“不能冒犯”的限制行为教育,无法触及精神层面,无法认识到自己生命对别人对自己的意义,生命的意识不能等同于单一的健康需求。


         三.“生态角”活动重塑集体生命观
        1.任重道远,改变生命认知
        无需赘述教师在孩子成长、接受教育历程中的使命,也无需讨论班集体组织的责任与担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班主任就是班集体中生命的领跑者、导航员。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养成习惯、形成意志品质、树立有效“三观”最黄金的阶段,任何参与者不仅应该有重责认识,还应该清楚的知道,集体生活中所有人的认知达成共识才叫“影响式”的教育,才会改变传统的“特殊对待”“就抓你一个人”的教育观。班集体就是一个“生命池塘”,面对生命我们要精心呵护,教育观要上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认知。
        2.有“长”则“成”,尊重生命本真
        一间教室、一群孩子、几个老师,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明锐的生命感知力,这是一切活动的基本能力。感知是生命体以身俱来的能力,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生命本真。从班主任角度说,不能把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混淆,班集体组织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一个固定的、长期生活中尊重和发展人的情感,根据这个特性来说,在不同的方面和场合,班主任都要尊重学生(独立生命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的真实情况。生态角可以理解为心理医院,也可以理解为微观生命区,变化内容裂变出的是生命不同时期的生长与收获,其本质就是对“长”的付出,注重“长”的过程。先舍去“成”,成与不成只是教育愿景,每个孩子最终达到的社会高度不一样,但是“长”的过程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呵护。
         3.育者自“育”,凸显生命需求
        生命认知能力不只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教师提出的,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中关于培养儿童素质的内容逐渐增多,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和初步的生存、发展技能,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生活技能、劳动技能、服务技能、创造技能,这些技能均体现出了对生命个体的要求和尊重。作为一个育人者,我们得先自育,了解时代的需求、熟知政策法规、思考教育本质、考量价值义务,满足一切生命需求才能真为人师。
         四.“生态角”活动的保障细节
        1.拓张生存意识,激活感恩体谅
        儿童独特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发展规律决定了,对其开展教育应采取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方法。针对“留守”问题开展的活动,首要解决“孩子不能体谅父母为生活奔波、外出”的心理症结,所以在活动中班主任均要参与全部流程,有意识的和孩子聊天,聊一聊父母在外做什么?收入情况如何?给你买了什么?近年回来了几次?......如果这个时候抛出一个问题:他们在外是不是过得很好?这么辛苦劳动为什么呢?或许就能解开孩子心中的大疙瘩,不仅尊重“父母不在身边”的事实,还能将心比心的在聊天中让孩子明白:父母其实过得也很辛苦,甚至比在家还难。边劳动边拉家常,其意义就是把父母外出奔波的现实当成一件感恩事件来开展,生命教育就浸润在了活动中。
        2.增强生命厚度,释放自主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一平米的空间”,体现的人文特征就是需要合作和交流,班主任不过分干预孩子怎么种、怎么耕耘等,更不能像个“管家婆”,孩子需要在自我的交往中释放生命的温度。就拿“种出的花草你怎么处理?”这件事来说,无论孩子是自己带回家、送给别人、还是尝试性的销售,孩子做出什么选择和决定,都会依附于“我能做好、我能作对”的本真意愿。在活动中班主任汲取“自主向善”的元素,体现“他比我更需要帮助”的环节,给予足够的引导,会唤起学生对“更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善念。
        3.扎牢生活根基,注重平等对话
        现代教育提倡“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但是有一点肯定:素养来自生活,生活培育情感。活动是孩子和班主任共同成长的过程,了解每个孩子的实际处境,我们才会有正对性的交流和评价。老师积极锤炼“艺术化”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不要有意的去控制孩子,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才能发挥和体现真实的作用。
         五.结束语
        作为一名多年的班主任,我目睹了太多留守儿童的孤单和眼泪,每一次的思考都会有不安,只愿为师一日、竭尽所能。一角空间内藏大乾坤,俯下身子微观的走进学生心田,做孩子植入土中的一粒种子,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视野,看到的才是生命的全部。
        
        【参考文献】
        1.罗崇敏.《三生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力量》.湖南教育出版社?
        3.郑晓红.《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