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浅谈小学科学课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 杨伟娜
[导读] 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
        杨伟娜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科学课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的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多彩光谱”教室  “学生-课程中间人” “合作性同事关系”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种基本智能:言语-智力语言智力、音乐-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各种智能是平等的但又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一个体的差异在于每种智能在个人智能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以及调用和组合这些智能以处理不同的任务、问题进而在各个领域取得进展的方式不一样。譬如,有的人在运动方面会强一些,有的人在空间理解方面强一些,有的人的逻辑-数理智能强一些......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能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强项领域作为通往弱项领域的“桥梁”,把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科学课标
        从课程性质来看,《课标》中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不仅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等,包括了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一门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小学科学课就像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新视野》提到的“多彩光谱”教室一样,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各种不同的学习领域”,“分别诱导激发儿童各自不同的技巧和智能”。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说,小学科学面前向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无论什么样的个体差异,均为学生提供公平地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而“多彩光谱”的研究也强调了儿童参差不齐的认知模式的存在,让学生在“探照灯”式的发展时期,“广泛试验各种媒介和符号系统,判断它们对于自己的可能性”。
        科学课以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多元智能理论也提议“理解”应该成为目标,而非“成果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表面进一步深入挖掘深层问题的能力、分析艺术作品或教科书,并说明其创作法则的能力”,并为儿童提供观察的机会,在自力更生的环境中,让儿童自己动手,或与“同是新手的伙伴们”一起动手。
        从课程设计思路来说,课标提到“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符合多元智能中的“为‘理解’而教育”的看法,学生应接受“螺旋式的课程”,“这样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多次接触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思想”。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科学教学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生物、矿石标本,“诱发儿童敏锐的感官知觉系统、博物学家智能和逻辑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通过课本或课堂中的拓展故事内容、课外知识延伸,“激发儿童语言的、戏剧的和想像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建造模型“激发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和人际智能”;通过绘制温度曲线图,测量力的大小,温度高低等,培养了孩子逻辑-数理智能……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科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合进去。
        首先,创设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环境。

要创设多元智能环境,这就需要任课老师自身多学习,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建立横跨许多学科的多元知识体系,并且能根据时势的更迭,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知识体系,从而跳出点、线、面的限制,形成能立体多元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多元思维方式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力量,就像物理学里面的临界质量,知识技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跟裂变反应一样爆发,并剧烈扩展。“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能就一个概念打开多扇窗户的人。”只有承担科学课的教师成为多元思维模型的老师,成为通识型教师,达到临界点甚至超临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横向流动和发展性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其次,在学生接受各学科知识浸染时,教授科学课的教师要承担起“学生-课程中间人”的角色,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和智能强弱项,帮助学生挑选适合他们的智能轮廓的知识点和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帮助学生利用各自的智能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的同时,还能把这种强项智能迁移到弱项智能中,让学生的各项智能都或多或少的得到发展。教师还要承担起“评估专家”的作用,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组合的不同,某些智能强与弱之分,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智能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最后在学科组织方面,摈弃语、数、英等单学科组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也不利于多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可以设立多学科融合的学科组,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collegiality),教师不但要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成为“学的专家”。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同僚性”连带关系,使得显性知识“个体——显性的概念性知识”“集体——显性的编码化知识”能借助符号化的媒介,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分享给教研组其他成员。默会知识“个体——默会的蕴含性知识”“集体——默会的内嵌性知识”,通过日常的交流、行为方式等,“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组内每个教师的观念、行为以及思维方法等。
        参考文献:
        [1](美)(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11
        [2]佐藤学《教师花传书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8
        [3]刘德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9
        [4]戴晓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课的教学优化》[J] 《科普童话》2015年31期
        [5]沈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年09期
        [6] 陈洁玲 成艳萍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科技教育模式构建》[J]《师道·教研》2015年01期
        [7]刘艳池《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中的运用》[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22期
        [8] 宋霞《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3期
        [9]李晓亚《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J]2018年30期
        [10]沈山《让“多元智能理论”引领职业教育》[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年01期
        [11]沈佳乐?《从“名师打造”到同僚性研修》?[J]《人民教育》2017.5


附:
出生年份:1981.4;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雅居乐分校,二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19,详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樱花一路雅居乐铂琅峯小区西侧雅居乐小学;联系电话:15399027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