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珍羽
重庆市沙坪坝区阳光家园小学校 400033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学生与课文沟通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朗读更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在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道:“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特别指出:“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训练方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重视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势必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一、语文朗读能力的内涵
朗读能力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的能力。语文朗读能力指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其中,“正确”是指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指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文章中提出“语感教学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热点,而朗读教学这种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能把无声的符号变成有声的语言,有助于传达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记忆。
(二)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能够多次与字词认识,反复的朗读能够加强生字读音的掌握,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朗读还能不断接触课文中的语法,增加学生的语法句式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中所使用的文章大多是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或者是弘扬民族英雄精神,学生通过生动的朗读能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情景,深入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如何提高小学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一)将学生朗读能力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许多教师无法实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教学,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对朗读教学进行课前的教学设计,即备课。
1.明确朗读的教学目标
教师自身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朗读教学需要教什么,学生在朗读教学中需要学什么。设定简单可操作的朗读目标,并提出明确的朗读训练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效果。
2.充实朗读教学的备课内容
教师备“读”教师读课文,做到读准每个字音和字句,然后处理好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才能带领学生做到流利的朗读课文。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词语的内涵,体会句子的情感,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正确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备“学生”,学生是多变的不可控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机智处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以生动的方式推进课堂内容。
(二)提高教师朗读教学水平
在语文教学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方面,教师都应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教师要明确在朗读教学中应当利用不同的朗读教学方法。
1.比较朗读教学
比较朗读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课文,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训练时,教师应多采用比较朗读,如对课文中某些重点字词用近义词进行更换,在新旧词语间进行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采用这些词语的意图。除了对重点字词进行比较朗读,教师还可以对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朗读。
2.情境朗读教学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带入文本,这样才能读出理解,读出感悟。创设情境就是运用多媒体或教师语言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加深阅读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图片和视频等来渲染语文情境。
3.读写思结合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择的课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课文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都是值得学生们借鉴学习的。一般在教师新课时,教师一开始都会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先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或者内容较为繁琐,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朗读填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中才用多种朗读形式
朗读形式是指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竞赛性朗读、引导性朗读等等。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的类型采用合适的朗读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朗读。
1.分角色朗读
学生最喜爱的就是分角色朗读,在寓言故事、小说等题材的课文时,学生如出现对课文不理解或者朗读情绪不到位,我们就课题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2.竞赛性朗读
小学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宜使用强制性灌输式的学习方法,就需要才用一些游戏形式,比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竞赛性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3.引导性朗读
在朗读一段优美文字前,教师可以适当的用一两句话作为引导,这样的引导语言能够为学生接下来的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四)有效的朗读技巧
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遇到长短句读不通顺,或按自己的朗读习惯添字漏字。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具体有效的朗读技巧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在语言学中,声音的主要特点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朗读时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都是声音特点的不同表现。我们不能拉着嗓子读语体文,但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生展。
1.语句停顿要恰当
停顿是指朗读时语句和词语之间出现的-些间歇。逻辑停顿是受语言逻辑制约的,也就是说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时语言的习惯随意乱听,不恰当的停顿就是通常说的“读破句”。教师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句子的停顿时,可以通过相同短句的不同停顿来感受。
2.分清重音
一般一句话里都会有一两个重要的字词,用来表达写作者的观点。这些词往往承担着点明语意、描绘人物特点或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而对这些词语进行重读,可以让听者更加明确朗读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3.语调的变化
除了重音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语调也是朗读中所需要掌握的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在朗读时,有些句子是比较舒缓的,有些句子是情感激昂的,有些句子是悲伤抑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现句子中的内在含义。
4.语速的快慢
语速是指朗读的速度,语速的快慢与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关。语速般分为快速、慢速、中速。根据不同的语境变化,调节自己朗读的快慢,以此凸显文章的内在节奏。当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热烈的、激动的或者是急剧变化的,朗读的速度应较快,这样可以凸显人物的活泼或者渲染情节的紧张。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吕平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21期。
[3]钱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 (02) :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