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
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中学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应深刻认知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初中语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更为高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弥补语文写作不足之处,提高语文写作水准及学科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落实价值
一般来说,学生写作本质即综合语文能力的外在体现。在语文写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谋篇布局、选词造句等,这些均需要学生具备优良的语文饿能力。学生创造文章内容之际,是学生开展情感、抒发思想的过程。在语文写作中,学生可以尽情展现个人思想、价值观,彰显内在潜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写作课上,教师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确保学生形成优良价值观,以此为日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写作课奠定基础。语文写作教学向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时不可少的内容,语文写作教学的展开,实则是训练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立足学生实际发展角度、升学角度,写作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写作过程可助力学生外化经验,对所学知识加以创新、充足,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困境探析
(一)初中语文写作模式固定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化现象严重。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教师经常罗列多篇优秀文章作为范文,针对范文进行课堂讲解,指引学生反复传阅范文、学习范文。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一味地仿写范文,严重局限学生思维,导致文章缺少新意。同时,当教师批阅作文时,也经常以“优”“良”“及格”一笔带过,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格外关注作为“等级”,无法全面认知自身做文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在日后写作中还会犯下相同的错误「1」。
(二)写作教学与现实生活关联性少
初中语文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自于生活。实际上,写作与生活就仿佛是鱼与水的关系,鱼一旦离开水就会丧失活力。在过往应试教育冲击下,教师与学生均普遍重视考试分数,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重视传授学生写作得分技巧,进而忽略了指引学生积累相关素材,致使学生文章内容过于空洞,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无法有效吸引读者阅读。此外,教师普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优美语句、段落、开头结尾模版等,未曾真正考虑学生现实写作能力,致使学生只能依靠他人优美语句堆砌文章,导致文章连贯性低、可赏性低。
(三)学生缺失写作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时期语文写作主题单调,长时间围绕类似主题展开写作,难免滋生厌烦情绪,导致学生丧失积极性,甚至对各篇写作练习经常“草草了之”,仅为了凑足字数。另外,学生在语文写作时,严重匮乏“创新环境”。例如,在以“大自然”为主题书写“环境保护”类文章,学生坐在班级中的椅子上绞尽脑汁地思考文章布局、内容,常常会有一种无从下笔的心理。实际上,仅依靠教师教学、欣赏范文,无法真正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不利于学生创新写作技巧、内容。
(四)抄袭现象屡屡再现
在历经写作启蒙阶段后,部分学生已养成独立写作好习惯。然而,由于初中学业繁重,导致另一部分学生常常为了完成写作任务选择“走捷径”。当初中生面对写作题目无从下笔之时,便会翻阅大量“作文集”照搬,久而久之导致其无法形成独立写作好习惯,极不利于其提高写作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增加阅读容量,丰富素材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课本学习增加学生阅读量,向来都是关键途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了“千挑万选”,均属于立足初中生角度培育初中生认知能力、发展能力的文章,文体足够丰富。学生通过日常语文学习,仔细研读语文课本,无形中便会增加语文写作素材。但不可否认,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必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初中生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写作需求「2」。为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以此扩大语言素材积累范围、容量,进而弥补课本教材内素材容量小的弊端,为日后写作注入新鲜血液。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选材要谨慎,既要契合课本教学内容,又要促使学生强化课内外联结。第二,选材要考虑初中生阅读水准,避免材料过于“小儿化”或“高中化”,否则很容易降低学生阅读兴趣。第三,要指引学生做好“名言警句”的摘抄工作,将优美措辞、描写手法等加以记录,以此增强阅读印象。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学写读后感》时,教师就应为学生搜集优秀读后感范文,向学生讲解读后感写作思路、方法,指引学生多加阅读、多加记录,注重练习实际,以此深化个人真实感受,增强读后感文章说服力,促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鼓励观察生活,展开生活化写作
艺术的发展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关系,大多初中生文章之所以“华而不实”,究其原因均由于初中生生活观察经验不足、情感体验缺失。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展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师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趣事,为后续写作创造增加素材量。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环境及人际情感,都是语文写作时源源不断的包裹资源。换言之,只有细致观察生活,才能为文章能让赋予真挚情感,促使文章“活”起来。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学写游记》时,教师变硬合理把握“游记”选材角度,传递学生写作技巧,力求学生能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照片、视频、名家游记篇章等,激发学生会议自己的“旅行往事”,按照一定顺序交代游览过程,重点描绘引人入胜的景物,并充分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游记创作要对某景点进行“定点观察”,以景物为载体,凸显自己内心想法。在课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参观展览馆、博物馆等,邀请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经典进行“游记”创作。由此一来,既与学生现实生活加以融合,又可真正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记录美好生活的好习惯。
(三)优化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往往都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在评价之际,教师经常会将目光锁定在优秀作文中,未曾真正关注所有学生的写作障碍问题。在单一评价模式下,很容易导致班级学生写作水准“两极分化”,严重限制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导致教师评价激励效用不容乐观「3」。基于此,教师应参照素质教育要求,积极创新语文写作评价方法,最大化展现评价纠正作用、评价激励作用。推进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法,可谓是行之有效地激励学生写作语文、好胜欲望的方法。在组内互评、班内互评等方法作用下,学生可汲取他人优秀经验,真正实现“取长补短”。在学生自评、互评后,教师要针对所有评价建议进行汇总,多以鼓励性话语激励学生,令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写作,最终提升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及语文核心素质。
结束语: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不在于教学生如何写文章,关键之处在于传授学生多种写作策略,真正“授人以渔”,促使其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最终促进语文写作境界的上升。
参考文献:
[1]朱丽丽.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析[J].文学教育(上),2020(11):86-87.
[2]陈文军.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J].科技资讯,2020,18(24):113-114+117.
[3]洪庚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7):16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