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冀建宏
[导读] 现在老师对于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趋于模板化,缺乏创新性
        冀建宏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桃园小学(陕西 商洛)  726000
        摘要:现在老师对于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趋于模板化,缺乏创新性、生动性。因为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力,这样逐渐忽视了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所应达到的教学水平,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不达标。所以老师应该在确保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力能够稳步提高的同时,也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高年级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开拓解题思维,明确解题步骤。帮助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们提高自身解题能力,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应用题;解题能力
引言
        数学科目中不仅涉及很多的计算题目,也会涉及很多应用题目。实际上计算题目也是为应用题目做铺垫的途径之一。应用题目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计算,也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学生的大脑如果可以在小学阶段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就可以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应用题目讲解的时候,往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的做题能力得不到提升,这也需要教师更加积极地应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分析
        (一)应用题教学策略单一
        在带领学生解答应用题、培养应用题解答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教学模式从未发生变化。教师让学生自己解答应用题,然后再集中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逐渐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没有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应用题解答产生抗拒心理。此外,教学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不够灵活,教学没有趣味性,就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自制能力不强,教师教学语言无趣,不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自然就无法发挥出太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也就成为天方夜谭。
        (二)应用题问题脱离实际
        大多数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十分相似单调,缺乏新颖性。题目几乎都是按照某一个模板出的,只是进行了数据的改变。而且部分题目是为了出题而存在,完全脱离实际。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问题严重脱轨,学生只靠思维惯性思考问题,不深究题目的现实意义。应用题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题问题脱离现实违背了教学初衷,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灵活思维的培养。
        (三)不够重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许多小学高年级数学老师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将应用题看做是一个单一化的数学问题来解决,不注重加入一些实际生活的案例,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应用题学习的时候就形成一些对实际生活毫无价值的思维方式。这样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做到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以及应用题解题公式之间进行良好的转化,学生通常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学习,思维能力虽然也能实现提升,但是学以致用的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问题实际意义,问题来源于生活
        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巧用生活,将生活和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并采用生动的语言对题目进行描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考习惯。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安排教学工作应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调整课程表现方式都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将问题放进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有实践感,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进行理解解释,这样就能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在的生活应用问题,表现出应用题的实际意义。

以生活为素材设计问题,素材面广,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在例题: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3千米内),超出的距离按照1.6元/千米的价格收费。小林乘坐出租车前往姥姥家,付车费21.4元,求小林家距离姥姥家的距离。显然,乘坐出租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是设置出租车起步价的,学生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联系实际。首先因为车费大于了7元,显然距离是大于3千米的,超出的车费即乘坐3千米以外的车费,即(21.4-7)÷1.6=9(千米)。通过联系实际意义既可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又能拓宽视野,从题目中获得生活的小知识。
        (二)做好审题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审题不清是导致学生解题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高年级小学生,教师应从态度与方法的角度,促使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学会耐心审题,仔细审题,提高解题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端正态度,专心读题,在第一遍阅读后准确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并标记出来,以初步确定问题思考的方向;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分析主要条件,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如路程、效率、倍数等典型习题中的主要元素,进一步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次,为检验学生对题目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目,或用图形的方式进行转化,保证学生对题目的解析效果;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列式的结果。这样的反复训练能提高学生对审题的重视,并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审题方法,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培育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必须具备科学的审题意识,精准全面的把握题干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已知未知条件的转换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解题效率。部分学生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必要的审题,甚至还没有读懂题目,就想当然的进行解答,这极有可能会造成解题步骤的偏差,也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解题失误等问题。为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认知,尝试换一种思路和方法,从不同的数学视角来认知数学应用题。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追求解题步骤或者解题答案的统一性,而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开展数学应用题的解答,科学有效的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成效。在平日的训练中,教师应该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应用题,特别是一些方案类的应用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的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比如单人票与团体票的应用题,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教师以班级内的学生以及不同科任教师等为主人公,尝试创设相应的数学应用题,鼓励学生就这些数学应用题来开展思考与探究,尝试建构不同的方案,继而通过计算与对比等寻求最优解决方案。此外,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尝试总结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整体优化自身举一反三的能力。
结束语
        在当前追求高效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方式也应紧跟当前时代发展方向进行改进,因材施教针对阶段性的学生制定特定的教学制度。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多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在自主思考中挖掘出学生更多潜力,这样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曾乐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障碍解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82-83.
[2]马德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方法探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82-284.
[3]李果.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98.
[4]邓佳玉.谈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的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6.
[5]王春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9,21(03):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