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打造灵动课堂——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黄伟芳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重心逐渐转移。
        黄伟芳
        广东省四会市东城街道陶塘小学 广东 四会 5262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重心逐渐转移。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受多方面因素限制,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打开这个局面,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情景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育方法,将其搬进小学数学课堂,可显著提升教学质效。本文就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前言
        在素质教育大力实行的今天,小学教育弊端日益凸显。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需要对教育方式进行革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改革首当其冲。但是受限于思想老旧、方法缺失,导致小学数学改革效果不佳。为打破尴尬局面,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一经问世就备受关注,为小学教学改革带来曙光。在数学课堂上应用该方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从而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虽然数学教材经过多轮改良,知识接受难度有所下降,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仍然不小。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数学知识无法准确把握,在应用时自然问题频出。数学问题越积越多,不仅阻碍学习进度,还会打击学习积极性[1]。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教师要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应用此法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情境选材大多源自生活,会让学生无形中产生亲切感,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抗拒情绪减弱消除,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如此一来,学生既能准确把握知识点,又具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情境教学的实施,转变师生角色。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过渡,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养成,这对其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方法运用不当
        情境教学法的提出时间尚短,很多教师涉足不深,无法掌握其精髓。为提升课堂效果,教师迫不及待地开展情境教学。殊不知,这种做法会降低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学生认识不到新旧方法的区别,学习热情自然不高。即便之后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但先入为主的偏见已经产生,很难扭转局面。
(二)教学内容老旧
        教学内容是否新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教师唯有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学内容问题仍旧存在。很多教师只将目光聚焦在课本,致使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隘。同时,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虑,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在问题的困扰下,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有些学生会忽视这个问题,一门心思学好知识,但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三)问题设置不恰当
        众所周知,一味地讲解并不能推动学生思考。现阶段,很多教师喜欢掰开揉碎的讲解知识,并未精心准备问题,学生俨然成为知识接受的机器。需注意的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教师理应利用问题促进他们思考。唯有思考,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分析问题,继而有效解决问题。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升课堂趣味
        要想切实提升课堂趣味,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当然,为确保创设效果,需要教师研读课本,并结合学生成长规律。比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超市是小学生经常去的场所,因此场景选在超市。在教学前,教师要准备教学工具,包括糖果、本子、钱币等。

每样商品有其独有的价格,一颗糖果售价5角,一个本子售价6角。教师问学生:“假如你兜里有一元钱,买了一颗糖,还剩多少钱?”学生回答:“五角钱。”教师继续问:“这个答案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你们想不想知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教师告诉学生:“1元钱等于10角钱,而1角钱等于0.1元钱。”学生了解后,随即说出另一个答案,即兜里还剩0.5元钱。这时教师突然发问:“0.5元是几角?”学生脱口而出:“5角。”此时,教师提升难度,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超市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给予学生不同金额的现金,让他们自由购买商品。顾客要判断售货员的计算是否准确,如计算错误,需要重新计算,直至算出正确金额。活动进行过半,双方角色互换。在整堂课中,学生表现较为积极,不仅收获了快乐,还消化掉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倘若课堂导入平平无奇,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在导言中加入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2]。《鸡兔同笼》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困扰学生的一道难关。为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教师可以这样设置导言。话说在一个笼子中关着两种动物,即小鸡与小兔。由于笼子空间太小,动物们扎堆到一起,无法分辨数量。从上方面看,看到35个头,从下方看,看到94支脚。笼子中到底有多少只小兔?多少只小鸡?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待时间一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学生说:“我觉得笼子中有20只小鸡,15只小兔。”还有学生说:“我认为小鸡有18只,小兔有17只。”为验证观点对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验证过后,发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之所以出现错误,根源在于数字过大,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降低难度。教师提出两种假设,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第一种,笼中有8个头、16支脚,推测鸡兔数量。第二种,笼中有8个头,32支脚,判断鸡兔数量。由于问题难度降低,不一会学生就给出正确答案。此时,教师把《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讲述出来,学生记忆自然深刻。
        (三)创设合作情境,增强学习效果
        合作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是小学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学生相互帮助中,学习效果逐步提升。比如在讲授《复式统计表》一课时,就可以创设合作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初步概念。随即安排课后作业,内容是统计调查二十位社区居民的收入情况,并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即最高收入是多少?最低收入是多少?二者相差有多少?调查活动可锻炼学生的胆量,统计生活现象可加深学生理解。
        (四)创设实操情境,巩固所学知识
        受篇幅限制,课本内容十分有限。倘若教学只局限在课本,显然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知识,以扩大学生眼界。比如在讲授《观察物体》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呈现一句诗词,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询问学生,为何同一物体能有多种形态?学生不明所以,这时教师要将事先准备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待观看完视频后,学生有一个进一步认识。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将答案找出,即观察视角不同,观察效果也会不同。为进一步增强学生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制作长方体、三棱锥等模型,从不同视角观察模型,并将观察图形画下来。在数学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帮助更快更好的吸收知识[3]。
四、总结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传统教学无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开展教学,既能提升课堂趣味、促进思维发展,又能增强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久而久之,高效教学课堂就会建成,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方晓月.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96-97.
[2]李忠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