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林君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凉水井镇磨石溪小学 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各学科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这一方面上,应与高效教学相匹配,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运算能力的基础上,懂得公式的灵活运用,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又能创立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运算能力不仅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对运算法则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还要借助典型错例,帮助学生纠正思维误区,不断积累运算经验,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1小学数学运算意义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重比较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大部分概念的引入都是需要运算来引导推导的,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是需要运算来落实的,运算能力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影响较大,可见运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创立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之源,针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很多时候不懂得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循循教导,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会照搬着课本上的解题过程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不高,难以从这里提升学习兴趣。孩子的天性好玩,试想一下,在一堂索然无味的课堂上,无法抓住学生学习的心,他们将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这样将极大地降低教学效率。而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创立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模式是所有教师的不二之选。
例如,我在讲解《加法法则》这一知识点时,其中讲到“加法结合律”时,我给学生创立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今早,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想买早饭吃,老师身上没钱,只买了一杯豆浆,一个油条和一块馒头。如果一杯豆浆需要2元,油条需要1.5元,馒头需要1元。大家想一下如果老师先给老板豆浆加油条的钱,再付馒头的钱和先付馒头加油条的钱,再付豆浆的钱,这两种支付方式有什么不同?然后我再引入《加法法则》的教学知识点,整个课堂相比以往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通过创设生活式的教学情境,可以将数学运算生活化,不仅可以带动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生活式的教学情境中得到提升。
2.2契合思想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如果将知识内容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学生掌握的公式定理就好比一支利箭,而数学运算的方法就是他们手上的弓,利箭只能帮助他们击中靶子,而如何做到精确地击中靶心,还是要靠他们对思想方法,也就是手上的弓的把握程度。因此,将灵活多变的数学运算方法教学贯穿于数学教育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加法交换律”时,先给出他们一个教学情境,家离校门100米,校门离食堂200米,那么从家走到校门再走到食堂和从食堂走到校门再走到家的距离一样吗?这个模型我在黑板上用直线给他们画出来了。学生给出了确切的答复之后,我会在黑板的旁边写出100+200=200+100的公式,然后再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知识点。经此,可以将数学知识点渗透于生活实例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切身体验数学运算与生活的紧密程度。
2.3要有验算的习惯
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普遍缺乏自觉验算,所以导致一些简单的题目都会做错,其实很多错题是可以通过自我验算避免的。首先可以用估算判断结果合理性,在学习三位数加两位数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列竖式的时候数位没有对好,导致运算错误,例如560+90=1450。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560估算成600,90估算成100,答案就大概在700,和1450相差太多,从而知道运算错误。其次在竖式运算中,教师也要启发好学生用正确的验算方法。在三年级上册的“三位数加三位数”学习中,例如180+450=630就有三种验算方法。①450+180=630(交换加数,和不变)②630-450=180③630-180=450(一个加数=和-另外一个加数),要使每位学生形成验算习惯,做一题验算一题,保证正确性。学生也可以通过验算提高对运算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2.4纠正思维误区,积攒运算经验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因理解不够透彻或运算能力不过关等原因,极易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笔者分析后可知,导致学生出现错误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抽象思维,甚至没有在本质上掌握运算的性质与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教师过于强化教材的某一知识点,导致学生其他知识点薄弱,有的学生未深入理解运算性质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仅认识外形,没有掌握内涵,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若想帮助学生纠正思维误区,则需要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动手训练的机会,在训练中不断积攒经验,在运算中以正确的思维灵活应用算法解答题目。
在教学“运算律”中,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经常出现的运算错例,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纠正思维误区。如在计算算式25×24×125时,部分学生知道可以将24分为6×4,但在实际计算中把原式写成25×6+4×125,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在运算中,混淆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深入分析便可以发现,学生尚未真正把握运算律的结构。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中的符号,避免外在结构导致运算错误。
结束语
总之,数学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占用的比重很大。在数学教育期间渗透数学运算方法,切忌公式定理的生搬硬套。教师要深知,采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有益之处远远大于对所有题目进行细微讲解。探寻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数学运算教学新模式,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后玲玲.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5):59.
[2]周春莺.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黑立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分析[J].时代教育,2017(20):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