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意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贵阳分校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摘 要:数学文化的学习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点。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方面,很多教师难以把控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令数学文化的呈现过于生硬,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未被真正激发。苏教版课本相比于人教版课本,更贴近生活,与时代结合更加紧密。为此,本文结合以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各种方式,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文化的合理呈现提供理论参考,支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渗透
数学规律是抽象的,这种抽象的规律很难吸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数学课堂仅仅是教师在讲,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教学效率较低。数学文化是生动而有趣的,在这里边不仅仅有课堂所需要讲授的知识,还有人的感情,生活的趣味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如果加强数学文化和数学课堂的结合,让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每一分钟,这样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将会不断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出发,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是非常必要的。
1 讲好每一个教材中的“小故事”
在小学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体现了数学文化的设计。教材在讲述一些数学规律定理的时候,通常会介绍一下定理的发现者或者定理背后的小故事。这部分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白任何数学规律的发现都不完全是数的运算,背后更多的是数学家在生活中的留心观察和一些机缘巧合。在了解到这些之后,学生们对相关的数学规律和公式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不需要老师反复的强调,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那些公式熟记于心,这样教学的效率就提高了。当然,数学文化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通过课堂上的拓展,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关于数学家日常生活当中的小故事或相关的历史背景,这些都能够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关注度,让学生们结合生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中关于平均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张图片,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1米,那么一个1.5米的小学生下水,他会遇到危险吗?很多学生都觉得是不会的。其实不然,平均水深说明的是水下面的平均深度,可能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又很浅,如果学生下水的话,很容易遇到危险。平均数是以样本的平均数来替代总数的平均数,当中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教师利用图片的形式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平均数的概念。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互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思维的高度。又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当中,关于圆周率与祖冲之的历史背景,通过历史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明白,现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的积累到今天才达到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且还能告诉学生们,在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之后,又过了近千年,西方数学家才通过其他办法得出类似的结论。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当中的问题,也同样能够,展现出数学文化,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正弦定理,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数学成就。通过这些介绍,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更能提升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文化充分渗透到课堂中去。
2 重点传授数学知识当中的思想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只是记住了,这样做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而这对数学教学是不利的,而数学文化则有可能会补上这一漏洞,数学文化往往是介绍公式和规律背后的一些故事或者背景。通过对背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这个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例如:在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鸡兔同笼知识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视频的方式,更形象的向学生们讲述问题当中的数学模型和思考方式。
在研究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时,可以先从贴近生活的一些例子入手,比如贴三角形地砖,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例子,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会把一些呆板的思维规律教授给学生,因为这种思维规律,简单有效,能够在考试中以最快的速度得出答案,非常适合现在的应试教育。而对于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这对小学生来说要求有些高。而且,有可能考试的时候因为自己考虑的过多而答题错误,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不利的。也许不是所有在小孩阶段学习知识都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是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却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数学文化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用多种不同方法展示数学文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常常会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无趣,对课堂失去兴趣。这是因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只注重方法的教授,而没有和数学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生硬,且效率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教学中,能够借助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可以适当的利用多种方法来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展示数学文化,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当中,可以引导学生们制作模型,让学生们真实的接触到实物,从而让学生们,更形象的了解知识。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教授学生们认识图形,运用动画,让三角形“自己”告诉同学们:“你们看,你们看,像我这样的图形就叫三角形你们觉得,我和你们手边什么最像啊?”再让学生分小组,各自扮演一个图形,告诉别人自己的特征。这一系列操作成功避免了教学的枯燥,人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了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学习。又或者,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涉及到节省时间的题目,这些题目讲解起来非常费时间,课堂效率偏低,有些教师制作了一些道具,把这类题目做成小剧场,让学生亲自来做题目中主人公要做的事情,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节省时间,这样不用消耗好多节课的时间讲解相同类型的题目来给学生加深理解,一节课之后,学生们对这类问题留下深刻印象,达到触类旁通,时间也就节省下来了。
4 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本获取知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学习知识,不应该仅仅只局限于从课本上学习。通过媒体技术,运用视频,动画,音频等等一系列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过程从原来的静态转化为现在的动态,让学生从,被动的获得知识,变成自己去发现知识。
比如在教授学生们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准备一些绘图工具,上一节美术数学课,让学生们用这些工具金字绘制出漂亮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美术当中的应用,领略数学文化中的和谐美。又或者在一年级的教学当中,学生们对数学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这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背诵一些与数学或数字有关的诗词。学生在领略诗词的意境美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看起来似乎完全不相干的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也是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艺术美。
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学生们的视野,真正领略到数学文化的真正魅力。
5 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要注重方法的教学,还要结合数学文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学习兴趣,为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当的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文化的艺术美,让学生们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让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的每一分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峰,靳燕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以负数的认识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7.
[2]李凯.回顾与反思:小学数学文化研究综述———以2003—201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
[3]付天贵,宋乃庆.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
研究与实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