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梦琪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中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的趋势,它的融入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有勇气投入到数学学习、探究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课堂作为师生“相长”的“阵地”,教师作为引导者需善于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助力信息技术“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完美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具效应,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灵动提出自己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策略应用
信息技术是辅助数学教学最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可感的形式展现出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有能力将数学信息转化成解题的有用信息,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拥有成功学习的体验,树立学生的数学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那么,具体该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呢?
一、巧用信息技术,培养数学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内驱动力的“燃动力”,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学习的“引航者”。若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数学,那么,这样的教学只会是“强制性”、“被迫式”、“灌输式”的教学,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厌学心理。为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运转自己的思维去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为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笔者在刚开始的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索然,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且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那么,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为转变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之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借助动态视频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并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演算乘法,笔者作为引导者,边利用动态视频演算,边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笔算,让学生体验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数学学习信心。
二、巧借信息技术,调动学习积极性
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中重要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灵活的教学平台,将数学问题、数学抽象知识转化为“几何问题”,也就是“以数化形”,让学生利用相关图形把握重要的数学信息,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与周长的区别,知道面积单位的定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为学生将其中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相应的直观图形,并让学生知晓其中的有用信息,以便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如,笔者提出问题“有两个长方形的菜地,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地分给熊大、熊二,熊大让熊二先挑,熊二便急急忙忙的挑了第二块地,请问熊二有没有占到便宜?”通过这样问题的引导,笔者先利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呈现两个长方形,并引导学生去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写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4×3=15(dm2),10×1=10(dm2),15dm2>10(dm2)也就是说,熊二急急忙忙选的是一块儿比较小的地,熊二有没占到便宜。
三、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具有声音、图片、影像、投影仪等交互功能,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其引入数学教学课堂当中,能够有效规避基础概念、性质、定理等知识点的抽象性、复杂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攻克相应的重难点,对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基础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教学相关基础概念、运算法则以及相应公式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把抽象知识点转变成形象、生动的知识内容,使其能更感性地去进行学习探究。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发挥自身的主导职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等过程,从而全方位锤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一抽象的概念的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相关与表面积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等,生动展示如桌面、教师、操场以及课本等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事物的表面积,让学生生动观察如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面积,从而自主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二)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
信息技术所独有的生动性、交互性等特点,就好比数学抽象特性的软化剂,能够使其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帮主学生攻克各种重难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知识点,由于学生在学习完前面“面积”的相关知识内容之后,很自然在脑海中形成了固有的记忆点。因此,在进行“体积和体积单位”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很多学生并不能跳脱出“表面积”的知识记忆,很容易把“面积”与“体积”的概念记混淆,为了帮主学生攻克这一难点,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就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动态演示的特点,为学生生动演示“面积”与“体积”的异同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正方形表面积通过动态叠加成正方体的方式,给学生生动展示N个正方形表面积=正方体体积的结论。此外,长方体、圆柱体等体积的含义也可以利用这种动态演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这也为接下来数学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巧用信息技术,增强知识密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数学教师皆有同感,那便是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但是,一堂课的教学时长并没有增加,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长,有效增强知识的密度和强度,用最短的时间引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计》相关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转移到电脑室去上课。先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简单为学生展示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充分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在电脑上动手实践操作,自主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处理,自主学习《统计》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材按照最新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组合,增强知识信息的输出量,以全方位加大密度和强度,两节课的内容融汇到一节课当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以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解程度,强化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以不断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借助多样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创造更为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以数化形,以形化数,变抽象为具体、变繁难为简易,让学生逐步“消化”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试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刘洪涛.新课程.2020(09)
[2]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曾春霞. 西部素质教育.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