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超
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上设立教学方案,并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师生互动”式教学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本文就如何有效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教授知识,而学生在座位上不停地做笔记。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变得非常被动,使得教师和学生仿佛成了课堂上分开的两个个体。故而,教师在讲课时需要注重“互动”的重要性,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互动非常重要,它甚至决定了这节课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进你的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立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足够有趣,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他们对提出的情景或者问题产生疑惑时,课堂效果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有效的课前互动可以达到是提高学生学习欲望的关键。
例如,在“概率的应用”关于相关应用题的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来进行课前互动。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个转盘,显示在白板上,模拟超市促销活动。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环境“今天我们超市做促销,凡是购买超市任意商品(除油、烟和酒)满300元的,可以转一次大转盘,指针停留在哪个区域,就可以赢得这个区域上显示的红包”,转盘上有四块区域,每块区域对应的红包金额不等,并且红包金额越大,指针停留的概率越小。讲解完规则,然后让学生上来转动转盘,计算其面积,最后判断出概率。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将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使得数学学习没那么枯燥,增强师生互动性,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创造价值的意义。
二、学生中心,学生主体互动地位
课堂的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障碍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同学对老师的印象还是威严的、刻板的,进而产生不敢沟通的情况。单纯的师生互动,会忽略个别同学的参与度,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例如,关于“二次函数的图像”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这类涉及到图像的学习,需要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然就会导致理解困难的情况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二次函数,让他们观察并且写出该二次函数的对称函数。让学生自由分配任务。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进来,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呆板站在讲台上,也应该走下来,在每个小组之间停留一下,观察每个小组的制图完成情况,和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教师通过这种生生互动的策略,真正做到使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之间通过思考,互相交流,交换彼此之间的解题思路。这样无形之间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交际能力。
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在恰当的时候抓住时机,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需要清楚的一点就是,提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问倒学生,而且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合适的机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缓解数学课的乏味感,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例如,讲授“三角形的全等”中,就可以根据如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点设置一道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题目中的图形,然后抄写出题目“图中的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点O,AE=AD,要使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D全等,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有几种可能呢?”这道题一共有四种可能,学生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很容易就能得到答案,就会积极响应教师的问题。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掌握的清楚。教师在旧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这样一道应用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考,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互动中来。此题总结了所有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巩固并且充分掌握如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好地加以运用。
以上就是我关于如何有效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看法。这种教学方式重在强调“互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互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活跃课堂气氛,而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就缺少了这一特点,因此,该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缺漏。而师生互动不仅包括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好课前的互动才能将学生引入到知识点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金珍“初中数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广西教育(义务教育) .(2017).
[2]董青青“浅谈初中数学师生互动课型的种类”学周刊 .(201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