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婷
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内容摘要: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与为数学学科的有机地整合,巧妙创设情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 整合 网络
网络这一的现代教学手段在小学教育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发挥网络优势,激活数学课堂呢?下面以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自已的一些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情导知。
1、在情境中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教师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在课件中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集声、光、色于一体.生动形象,把学生带入神奇的知识海洋,使学生的注意力融集于课堂,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认识“同样多”的概念时,创设情境,玲玲十分喜欢小白兔(课件展示)。玲玲每天到菜园里拔萝卜喂小兔。她拔了4 个红萝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连线连起来)。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我们就说:“萝卜个数与兔子只数同样多”。
2、在情境中导知
导知作为数学课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目标。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就要起好主导作用,让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教学情景是很有限的,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也是很有限的,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现实情景清楚的模拟再现,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数学课件的巧妙应用,往往会在导知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如:在“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人民币接触较少,对于各种人民币的面值都无法正确辨认,这时就需要妥善地使用电脑资料中的人民币照片,先让全班学生进行清楚的直观比较认识,接着教师再创设商店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扮演营业员及顾客,通过买卖商品的过程中使用人民币,学生就容易体会到认识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在此过程中的一次次付钱、找钱中建立并巩固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概念及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搭建平台,拓宽空间
1、搜集整理资源,以网站形式供学生选择浏览。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教师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有“幕前”转向“幕后”,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编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策略、方法和发展目标。这种个性化的学习给学生以心灵上的自由,为他们开辟了发展个性、大胆创新的广阔天地。教师或指导部分学生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这样声文并茂,画面生动逼真,把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具体形象,用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来表达教学意图。
由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创意,往往诱导学生在动感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
?例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章后就做了一个专题复习网页,我把首页设计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能力训练基地、在线测试、第二课堂等八个部分。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上设置超链接,往下链接六个网页:知识要点提示、经典例题剖析、方法规律归纳、中考名题例释、误区警示、生活应用小乐园;在“图形的全等”上往下链接:知识要点提示、图案欣赏、图案创新设计三个网页;在“能力训练基地”上往下链接三套能力层次不同的强化训练题,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标;在“在线测试”也相应设置三个超链接:三套不同能力要求的达标测试题;在“第二课堂上”链接网页;有关三角形的数学史、数学趣话。我把这个专题复习网页放在校园网上,用了三个课时让学生在网络课室里进行自主巩固复习。我给每节课定下学习任务:第一节课,主要进行知识方面的复习巩固;第二节课,主要进行技能训练;第三节课,主要进行达标测试。教师主要进行课堂管理和在线答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进度和内容顺序调节,课后反馈,这样做的确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凭借计算机这一认知工具,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有学习的自主权;可以凭借电脑通过查询资料,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电脑为学生提供了创作、表现的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有个性的创新实践能力。
2、提供网址、搜索引擎,让学生自主选择、搜集信息。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社会与网络相结合的动态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的足迹步入社会,眼光投向大世界,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的学习氛围。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老师安排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数据,他们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有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们轻松地学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针对面积单位的概念及生活应用这个问题,教师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建成一个资源库,向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网站网址,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浏览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丰富的文字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充实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的学习空间,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让学上获得书本以外的许多知识。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依托网络,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增强了 “激情”的感染力,“导知”的感召力。同时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不断在信息的作用下,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这样既遵循了数学教学的规律,又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生活息时代的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在信息技术的快桨拨动下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①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许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南海,2003 年
③黄甫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④胡拥东,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 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