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主,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张培双 朱淑云,赵兵
[导读] 数学在学生的高中学习课程里面是很重要的,其不仅是高考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张培双 朱淑云,赵兵
        河南省西平县杨庄高级中学
        摘要:数学在学生的高中学习课程里面是很重要的,其不仅是高考中的必考科目之一,而且学习数学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数学知识点的逻辑性较强,有的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不是很突出,可能在学习数学上面有一定的困难,会使得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有点厌烦,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高中数学;问题导向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学习和探究思考,学生能够学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它能够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够让学生找到一种自己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问题为主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其中的内涵,遇到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路,有一定的建模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提出问题
        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是喜欢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来提出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教师能够通过这一问题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效率,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的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提出问题,满足学生的内心要求,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提高。【1】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平面向量”的知识点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可以先让学生简单的了解一下平面向量所学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需求来提出问题,因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一次游泳比赛中,一位运动员要从河的一岸游到对面那岸,如果这个运动员在静水时的游泳速度为4.5千米每小时,比赛时静水的水流速度为3.5千米每小时,如果运动员从河的一岸到另一岸,那么他的游泳路线是怎样的?游泳速度为每小时多少?”通过一种学生在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情境来向学生提出疑惑,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平面向量知识来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探究,从而有一个灵活的学习思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教师在以问题导向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本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不脱离教学内容是基本,之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多用问题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能够有效了解学生在学习对于这个知识的想法,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等差数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一些特殊的数列来让学生学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比如:1,3,5,7,9,11,13,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人能够求出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后,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之后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同学能够求出这个数列的和?”学生在遇到这一问题是基本想的就是直接相加在一起,教师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来计算这一问题,得出这个数列的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掌握等差数列的知识,能够进行灵活运用。
        三、利用问题设置数学悬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初通过提出问题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出一些疑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活力。【2】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的外接圆”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觉进行预习,学生先自行掌握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进而可以为学生深度讲解分析三角形的外接圆,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外接圆的圆心如何确定?”这一问题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外接圆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先黑板上为学生画一个圆,这个圆有点特殊,它有一点地方是残缺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够把这个残缺的圆补齐?”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残缺的圆,之后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用这一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将能够自主地投入到三角形外接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度掌握到三角形外接圆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探究,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娅.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 高中数理化, 2016, 000(012):20-20.
        【2】胡君.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索[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000(015):5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