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原君
[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中的传统科目,本身具有深度教学意义,
        原君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西庄小学   (山西 长治)    04710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教学中的传统科目,本身具有深度教学意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着固定的经验之谈。或许,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思维开发上还不具有一定能力,心理因素各方面也都还未成熟,对于目前的教育教学会产生思考或判断偏差,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跟不上节奏、注意力涣散。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紧随教育潮流,教师要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寻找更宽更广的教学路子,注重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数学科目能够在教学系统中展现自身魅力和实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从近年来的教师教学方式和成果可以看出,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结合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教育的关键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并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育改革的前提。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成为高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产生对数学内容的兴趣,为教学创造较高的效率。不过,问题情境创设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有质量的,无意义的提问只会拖累学生学习进度。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兴趣,采用适合的情境创设模式,让提问效果达到最好。此外,有效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快速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之中,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让其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教师而言,采用问题情境能够改变课堂氛围,调整上课节奏,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的反思教学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在课堂上,教师合理设计悬念式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问题巧妙地、有针对性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学生设置悬念,以达到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设计悬念式问题:为什么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多或减少,但加入石头后,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猜测。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以适时导入新课内容,利用新知识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解答学生的疑惑。
        (二)组建数学小组丰富问题情境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会打乱课堂秩序,影响学生的连贯思维,甚至降低课堂效率。其实,组织数学小组是集体性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充分调研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小组的特征给予任务的安排。当面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其自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将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开拓思维,展开合作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数学合作小组能够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较好的途径。

教师在小组中为其设置问题情境并抛出设问,产生多人互动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创设情境的前提,数学小组成员在讨论研究问题时也能更加体验到真实感。
        (三)采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采取实践通过手、眼、脑紧密合作,清晰客观事物变动性,将外在表现出来的思维行动变换为相对应的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实践活动间创设问题情境是协助学生思考发问,进行自行学习的一种模式。例如讲解“圆的周长”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前用硬纸做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并对其周长和直径等所能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得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相应规律。再由教师进行解答学生提出的困惑之处,让学生理解对于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出问题,培养了思考思维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点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自身具备的真实体验尽可能的把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真实的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表现充满现实趣味的场景内容,提升学生心中的贴近感和熟悉度。设定问题与场景的教学形式可以贯通整个小学数学的课堂活动,保证活动的多样性。适于学生的情景式教学需要诸多有价值性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贴近于身边,在多样的问题情境中有效的对数学进行理解与掌握。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教育大纲的要求,不要过早地让小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难度的知识。如果你让一个小学生去学习高等代数、微积分、矩阵,这很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致,学生就会丧失信心,降低求知欲,导致课堂效率低,双边活动不积极。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问题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呈现。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强化师生互动环节,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及时了解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情况。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潜移默化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由浅入深的问题吸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桓.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20(34):95-96.
[2]张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家长,2020(30):162-163.
[3]李桂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20(15):58+61.
[4]李成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东西南北,2020(05):126.
[5]叶灶英,叶国钊,余耿华,张郑生,黄雪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A].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座谈会论文汇编(一)[C].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