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杨爽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杨爽
        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     辽宁省   沈阳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目前,课堂上学生只追求于动手操作的过程,缺乏对操作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及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性不强,只流行于形式。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缺乏合理性的安排,削弱了其他学习方式,缺乏调控能力。最后,操作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应用在几何与图形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   动手操作    有效性
        一、以理论和实践为载体,探索和推广学生动手操作方法
        以学生为主,做到“为何而动”,“如何动”,“动,思,说相结合”。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困难时再适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这样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一)动手操作欲望由学生主动产生,迫在眉睫
        例如《神奇莫比乌斯带》一课中,学生先猜想“神奇莫比乌斯带是几个面和剪开后是几个圈”,验证猜想方法是动手操作涂一涂和剪一剪,此时动手操作阐述的是为何而动。
        (二)动手操作前学生自主梳理动手操作步骤和要求
     例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在利用测量方法探究“所有三角形内角和是否180度”时,梳理动手操作步骤:先借助量角器测量出不同形状、大小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度数,再求和验证是否180度。
        (三)动手操作中动思结合
        例如《数图形学问》一课,画一画,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路线”,怎样找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数学方法和归纳概括,探索和发现规律,猜想和验证规律的普遍性。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此时动手操作有效性阐述的是“动,思,说有效结合”。
        (四)动手操作后注意呈现内容的顺序性
    动手操作探索整数加减法时,采用手里的学具,摆计数棒,拨计数器,画一画(数线法、古人计数法),拆分方法,在汇报展示时应先展示摆计数棒,拨计数器方法,再拓展到拆分方法、数线法、古人计数法。摆计数棒,拨计数器方法更直观、形象方便学生对算理理解,而拆分方法、数线法、古人计数法更抽象化。学习方法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方法有效才能真正体现动手操作价值和意义: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知识理解,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二、实践和推广教师选择动手操作教学模式有效调控的策略
        (一)钻研教材    合理预设
    在备课时,教师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思考如下问题:确定选择动手操作方式是否能突破重难点,如何选择思维容量的操作材料促进操作有效,学生动手操作的困难点和汇报内容呈现的顺序性。教师通过备课中的预设提高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例如《平均数》一课,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陌生,但对于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难点并未深刻理解,借助动手操作“移一移”方法让所有数据都一样过程,学生思维能力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二)创设情境    把握有效操作时机
    有效的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如何该动”。学生在学习时自己意识到学习内容应该动手操作试试,这种学习方式迫在眉睫。而这种强烈欲望离不开教师创设探究情境,把握学生动手操作时机。
        (三)控制时间    增强动手操作时效性
        调查发现,教师选择动手操作是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氛围,并真正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情况居多。教师为了怕影响课堂节奏,匆匆操作结束收场,并未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探究学习内容,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如何控制时间,增强动手操作时效性至关重要。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操作问题的梯度性、教师的引导能力是控制时间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一课,验证“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前,引导学生探究验证“所有”的方法:一是一个一个验证;二是从三角形分类探究验证。探究验证“180度”方法多样性:测量法、折叠法、撕拼法。引导学生如何探究节省时间:每小组承担一部分验证任务。动手操作前的思考和任务分工,体现教师控制时间有效性,提高动手操作时效性和意义价值。
        (四)动思结合    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思考、想象、推理、解释、总结共同碰撞,产生智慧火花,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创新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手脑口眼共同协作下,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五)巧用评价    增强动手操作有效性
         动手操作有效性的催化剂是机智评价,采用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反思评价环节,不但能发现动手操作中的未达到有效的问题所在,促进今后动手操作有效性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强烈探究欲望。
         动手操作,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尊重儿童学习心理活动特点。但还需要教师指导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的方法。即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操作前,教师把操作要求讲清楚,准备好学具,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操作步骤及观察和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操作中,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及空间,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到“手、脑、眼、口”并重,即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相结合。将操作的表象向知识抽象的转化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利东.关于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缺失与对策思考[G].小学数学教师.2010
[2]薛惠萍.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8
[3]郑晓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方法[G].教师教育论坛.2019
[4]陈淑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