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红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径门学校 广东 梅州 514300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班主任的全新使命,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关乎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结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阻碍,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特征
引言:德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作为班级管理主导者的班主任应肩负起更为重要的教育引导责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对于独立与自由的渴望更加强烈,同时该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成长时期,无疑增加了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因此,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优化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引导的有效性值得深入探索。
1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德育的教育价值,对于教育教学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具有必要性。第一,德育是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标准是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准则,其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对于新课标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促进意义。第二,德育是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高效的班级管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积极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
2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2.1对于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并非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校以及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保持德育工作的连贯性及统一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想的引导是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在新课改的推动之下,初中考核机制逐渐向素质教育倾斜,但是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中考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此背景之下,面对激烈的中考竞争形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日常教学呈现明显的功利性,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导致对于学生的教育欠缺全面性,影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2.2学生的成长特性增加德育工作难度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其思想认知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增加了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具体而言,第一,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于初中学生构成形形色色的诱惑。同时初中学生在判断力及自我约束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极易产生思想及行为上的偏差。第二,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对于独立自主有着强烈的渴望,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呈现明显的自我倾向,强制性的约束往往适得其反。上述因素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影响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3缺乏有力的家庭教育支持
家庭可谓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思想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亦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但是目前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影响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家长对于学生的溺爱成性,往往毫无原则的顺从学生的要求,形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认知。另一方面,家长对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配合度较低,甚至认为德育教育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抵触德育工作。家长的错误认知成为助长学生不良行为的保护伞,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造成了阻碍。
3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3.1依托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渗透
虽然在初中阶段开设了政治课程进行思想专项教育,但是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的依靠专项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实现德育引导的连贯性及全面性。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督导职责,促使各科教师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例如,初中语文科目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同时教材中不乏德育教育元素,如《岳阳楼记》传递家国情怀、展现民族大义;《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等等。班主任与各科教师形成德育教育体系,依托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优势,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3.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施差异化教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学生心理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第一,成长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增加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班主任要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班主任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托不良社会现象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提升学生对于人事物的判断力。此外,班主任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针对性引导。第二,初中阶段学生自我意志逐渐形成,同时受到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及行为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例如,对于表现较为叛逆的学生,班主任要杜绝一味的批评指责,秉持人性本善、事出必有因的教育原则进行追本溯源。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过往经历等详细情况,分析造成学生现状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充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的。
3.3优化教育方法,提升学生接受度
班主任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着眼于教育方法的优化。第一,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思想上的领路人以及行为上的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日常生活中举止文明,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接物坚持原则且言出必行等等。通过自身示范引导,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意识及行为。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实现德育教育的落地,依托学生身边实例,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影响。例如,在物质欲膨胀的现如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可以让学生分享亲身经历,并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减少该行为的措施。借此向学生传递诚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及规则意识。
3.4加强家校协作,提升德育全面性
班主任要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构建家校统一的德育教育环境。首先,班主任通过组织德育教育讲座、借助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宣传德育的重要意义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德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家长的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促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约束及引导。其次,班主任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构建交流沟通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方向性参考,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的教育地位日益提升。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引导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来自教师、学生以及家庭等因素的挑战,因此,班主任要立足学生心理特征,顺应教育需求探索,加快德育工作创新及优化的脚步,促使德育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姚锦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
[2]黄利军.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思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