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李群芳
[导读] 对于初中班主任而言,在开展班级管理的同时,不可忽视道德教育
        李群芳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 广东 江门  529154
        摘要:对于初中班主任而言,在开展班级管理的同时,不可忽视道德教育。但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否则不仅难以收到成效,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初中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较为敏感,情绪波动大,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特征;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初中生独特心理特征概述
        (一)初中生渴望独立的心理
        初中生刚步入青春期,这时候他们面临“心理断乳期”,比起小学生而言,初中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不断增长,对待外面世界不再是听从教师和家长的判断,而是逐渐有一套自己的思维认识。随着认识的不断增长,初中生开始渴望独立,不再希望被教师和家长管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很难真正实现独立,这一矛盾往往给初中生带来成长上的许多烦恼。比如,初中生厌恶家长的管教和唠叨,但是实际上他们又需要父母的保驾护航。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要牢牢把握学生渴望独立的心理特征,需要去尊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以教师的权威去制服学生,强行要求学生屈服于严厉的班级管理制度之下。
        (二)初中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今时代的初中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方面,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受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同龄人的影响,包括他人的穿衣打扮、价值观念、言行举止等,初中生在无形之中都会有所效仿。另一方面,由于当今时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普及,大量的讯息很容易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击,这些讯息中自然有不少有利于初中生成长的正能量因素,但是不少讯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过滤,其中有不少内容并不利于初中生健康成长。而初中生的价值理念很容易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因此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需要注重注意这一点,要尽可能用更有效的方式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三)初中生的部分意识开始觉醒
        由于初中生身体特征的变化,在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很多意识都开始觉醒。在过去传统教育中,面对初中生部分意识的觉醒,传统德育工作往往避而不谈,或者是采取“堵”的方式。例如,初中生对异性逐渐产生好感,这原本是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传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以禁止“早恋”的态度将一切可能发生的现象扼杀在萌芽中,这种德育方式短时间似乎有一定成效,但实际上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反而让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这些成长的状况,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再例如,初中生爱美意识觉醒,许多初中生尤其是女生都开始在意自己的形象等。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当然这些现象也正是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只有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开展道德教育,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所有存在的现象,才能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成长。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提升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与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一致的。首先,班主任要在班规制度中渗透德育理念,班规是开展班级管理的基本框架,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规的制定者,学生是班规的执行者。而考虑到初中生独立意识的增强,班主任应该开展民主班级管理,在民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理念。因此,班主任可以组织班干部,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共同制定班级班规制度,并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生自己制定班规、自我开展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遵守纪律、制度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了班级德育的有效性。其次,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减少理论说教,初中生讨厌听长篇的理论道理,班主任要想真正落实德育成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需要以德服人。最后,班主任要去理解学生,因材施教,真正去全方位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家庭成长背景等,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开展适合的德育形式,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尽量不要当众批评说教,而是可以私下跟学生进行谈心。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针对初中生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影响的心理特征,首先班主任自身要以身作则,班主任要重视言行举止,日常要起到带头作用。如班上学生喜欢乱丢垃圾,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要直接挑明,可以开展机会教育,当着班上学生的面自己去把垃圾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学生经常看到教师的这种行为,往往会感到震惊和愧疚,班主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给学生开展教育,引导他们爱护班级环境,这样的效果比直接进行理论说教要好得多。其次,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开展评选各种类型的“榜样之星”。班主任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哪怕是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的待进生,也要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我们班的梁某杰同学,成绩较差,不爱学习,上课喜欢偷偷讲闲话;但是他热爱劳动,记得有次在刚刚下完暴雨后进行全校大清洁,排水沟被树叶塞满了,通不了,他二话没说卷起衣袖,就用手去抓,我立刻阻止他,说:“脏,会弄破手皮”。他说:“老师,没什么,就是点树叶。”一时我被他感动到语塞。后来我在班里搞了个评选活动,他被评为“劳动之星”,以这引导其他学生向他的优点看齐。教师经常表扬学生身上的道德优点,不仅对该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学生也会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励其他学生向榜样看齐。
        (三)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增加德育工作的趣味性
        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能收获匪浅。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创新德育形式。我国初中班主任大部分都是由学科教师兼任,所以班主任在平时学科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工作。以数学教师为例,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一些德育理念,如在讲解统计章节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去食堂统计每日剩菜剩饭浪费现象,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开展有趣的德育活动,如借助母亲节日契机,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为母亲送上一份礼物。班主任可以将学科教育有效与德育活动联系起来,如让美术基础好的学生为母亲画一幅画;音乐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唱一首歌并录制成小视频送给母亲;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写一封信等。这种形式丰富有趣的德育活动适应初中生的身心特征,能够优化德育成效。
        (四)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
        针对初中生部分意识的逐渐觉醒,班主任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要一发现初中生的新行为便如临大敌,如爱美想穿奇装异服、对异性产生兴趣与好感、讲“兄弟”义气不惜参与打架斗殴等,而应该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如学生爱美欣赏奇装异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如周恩来总理在读书期间就长期穿同一件衣服,却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山村支教女教师从未有机会精心打扮,却培养了一批批人才等。教师以这些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的观念,落实德育成效。
        三、结语
        德育是初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出发,必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班主任要想真正开展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必须先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初中生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只有了解学生的独特心理特点,才能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仁攀.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学周刊,2020.
        [2]李斌.探究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