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连
广东省廉江市车板镇龙眼根小学 广东 廉江 5244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教育中,班主任担任着重要的教育角色,是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教师。因此,班主任需要负责的教育工作构成复杂,德育工作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随着认知水平的进步以及自我意识的产生,教师会面临更多的德育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总结现阶段学生的德育需求,结合实际的教育环境,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策略,并重视策略之间的体系性联系,促进德育整体环境的优化与水平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分析研究
引言:德育教育,需要兼顾体系性与针对性。德育教育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全面的道德教育引导,强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同,提升道德实践能力。教师在构建学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同时,对于联合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也不可忽视。针对性策略,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质进行制定。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观念体系,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一、班主任德育引导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开设了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较为偏重于理论,往往与学生实际状况结合不足。同时,德育课程课时较少,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大多数学校都会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然而学校中的德育活动是针对全体学生,难以适应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德育需求,对于学生的个人德育需求更是难以关注。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水平,是决定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因素。班主任的德育教育能力,甚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强化对德育教育的研究,充分观察学生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实施德育教育[1]。
二、构建适应于学生需求的德育教育体系
1、联动道德与法制课程展开德育引导
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学生的年龄特质有着较为充分的关注,也重视德育的体系构建。因此,班主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要联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育,强化教育效果。
首先,班主任教师要阅读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并且阅读相关的教学材料,了解基本状况。其次,班主任教师要与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四年级阶段学生道德构建的认识,并且了解教学、考核的具体状况,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商讨联动模式的建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内容之后,班主任教师可以应用德育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联系生活,应用班会课程或者其他机会进行集中探讨,达成深化道德理论认识,将道德与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目的。最后,在相关的学习评价中,也可以选择综合评价的方式,由班主任总结学生日常表现状况,并且与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进行交流[2]。
2、优化班级中道德文明风气
小学阶段的学生,会集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优化班级中道德文明风气,有利于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首先,教师可以制定特殊的制度,定期评选班级中的道德明星,通过公开表扬以及荣誉奖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这种情况下,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更为关注自我的道德行为状况,有助于道德文明风气的形成。其次,班主任需要制定班级中的道德管理制度。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仍旧处于待发展阶段,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会存在各种问题。面对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例如,不诚实等,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全面否定,需要应用道德引导教育,改变学生的认识与行为。如,对于班级中出现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应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私下交流。同时,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匿名性说明,要求班级中其他的学生引以为戒。
事实上,这种模式将会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充分保密的情况下,学生也会受到保护而不至于遭受舆论攻击,有利于行为的修正。
3、以身作则,进行道德行为的示范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变成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要注意到,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德育理念与德育行为的结合不足,严重阻滞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正视自己的教师身份,发挥模范作用,规范自我道德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3]。
主要有两种模式,首先是通过日常行为进行全面的言传身教。包括在职业行为中提升对于自我的要求,严格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我的行为;也包括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严格按照道德行为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时刻在校园工作中保持谨慎,要始终对于自我保持高水准的道德要求。其次,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要求学生观察教师行为,并且反观自我,找出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师为范本,纠正自我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自身道德水平,教师也要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纠正。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向师性,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并且会接受教师传递的各种观念。在德育教育目的下,规范自我行为,利用学生所具有的向师性,传达观念意识、行为模式,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4、家校结合,扩大德育教育范围
事实上,许多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有所认识的,然而由于家长并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未能够采取系统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教师的介入就是为家长的德育引导提供帮助。
在小学四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了叛逆的迹象,家长教育的效果有所降低。为此,教师需要让家长认识到,教育与成长是双向性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家长也要强化自我教育。在孩子道德素质的提升中,家长的示范作用甚至比教师更为重要。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也会产生较为接近的基础性观念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限制自我行为,重视行为与道德规范的符合,将会受到学生认同,并且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进行德育引导
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发展,与学生社会性的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最终目标。例如,通过参观当地的名人故居,了解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道德发展目标。这种方式,就可以使得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更为广泛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三、结束语
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引导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班主任德育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德育的引导。在具体的德育策略选择中,要重视与可应用资源的深度结合,通过联动道德与法治课程、联动学生家庭教育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环境。作为班主任教师,尤其要重视自身的教育示范作用,根据道德要求严格规范自我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浅析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78.
[2]武斌.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J].文学教育(下),2020(08):178-179.
[3]刘新梅.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