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欣赏.评述的构建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张少珍
[导读] 中学美术课堂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要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
        张少珍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飞来湖中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中学美术课堂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要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的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牢牢抓住美术学科的根本特征,美术老师要寻求自我成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略为显浅的见解。并且确立他们感兴趣的美术欣赏主题,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并学会对优秀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进行评述。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借以提高学生的欣赏与评述能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评述;构建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把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从多种角度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美术现象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掌握美术欣赏方法的学习领域。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欣赏、感受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美术知识,提升美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程之前,老师需要多方位进行备课,提前查找教学资料,充分准备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图片,在课堂中详细讲述,并引导学生观察、议论。通常,授课者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大量与本课相联系的内容,学生好像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看似掌握了本课的欣赏内容,看似达到了上课的目的。然而,学生在课后,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下一课提问时,出现了一问三不知的状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授课者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详细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没有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充分挖掘美术资源,没有确立他们感兴趣的美术欣赏主题,所以,这一节美术欣赏课就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没有自我深入的评述观点。本文就如何构建出中学生良好的美术欣赏.评述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一、以“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心和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受社会、家庭影响,家庭教育的差异,导致个体性格、能力也有差异性。有的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孩子的天赋得到滋润与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会比较好,审美眼光也会提升。有的家庭生活的贫困,父母为了生活,教育孩子上有缺失,要么方法不对,要么管教不严,要么家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孩子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另外,有一种家庭,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自己本身对艺术不感兴趣,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所以,孩子对艺术产生偏见,不重视。要知道,美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培养美好的情操和品格,获得美好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观察,要学生学会欣赏、评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内在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评述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的美术欣赏水平和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提前预设实际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困难,准备充分,力求让学生们都学有所获。上课时,不仅仅是老师在讲,学生只是在听,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参与教育、教学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自觉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引导,上课前要大量查阅资料,在课上充分展示出来。不同的学生,关注点与不一样。如果在这方面能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学生有兴趣了,就会喜欢学习美术知识。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好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愿意学习,然后把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从而进行主动学习,达到培养美术素养的目的。如:《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一课,在欣赏作品时,我们的学生通常会用“像”与“不像”来评述一幅作品。而有一部分欣赏水平的学生,则从作品的内涵、作者、年代、艺术特色等角度欣赏。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内在欣赏水平的高低不同,造就了欣赏作品时出现的情感差异。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充分解释其理论基础,可能从基于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题材、作品内涵、年代、作者的思想。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现代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学生的观点,有时会幼稚,但学生的思维开阔,天马行空,多方面引导,与学生充分论述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学会通过美的眼光观察事物,陶冶性情,并基于论点进行欣赏、评述。从而让学会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美术的审美能力。
二、把住美术学科特征,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转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美术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生活,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的形象思维。美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标志着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教育借助多种美术形式,塑造艺术形象,传递感情和思想,提高人生追求和理想境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痕迹,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美育的地位越来越多重要,教育者怎样抓住美术学科特征,提高欣赏.评述能力?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美术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评述美术作品(这是哪种类型的作品?它的形式、艺术语言、手法、内涵、象征意义),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关于作品的创作者、出处、时代特征),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平面还是立方体?写实还是写意?还是其它?),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观者的一种共鸣),参与文化传承(青少年是文化的使者,传承并发扬祖国的文化是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美术这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美术欣赏,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有情感、理性、审美、智力等各方面的元素。初中阶段的美术欣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美术欣赏的能力,学会对身边美好的事物进行分析、评论,建立美的感受,培养自己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尊重其见解
        在美术欣赏课上,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其想法是否成熟,都应该得到尊重。中学生正处在精神旺盛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活泼,不受拘束,敢于挑战。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自我发现,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例如:在讲授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时,老师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齐白石的作品《虾》与生活中的真虾做比较,通过观察对比去了解更多信息,让同学们来寻找美术作品中的虾与真实的虾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讲讲真虾是怎样的,把生活中经验转化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作品,探讨作品的虾是怎样的?让学生投入课堂,而不是老师灌输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真正能评述一幅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激活学生学习感知、构建欣赏.评述能力
        我们经常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欣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感知。运用多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美术作品或是美术现象有着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欣赏评述能力。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既能欣赏又能详述美术作品。通过学习美术欣赏.评述课程,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判断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的构建能力
        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从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类对美的追求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祖国珍贵的艺术宝库,表现了中华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力。在欣赏.评述教学活动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我国优秀的传统美术形式有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学生在欣赏作品时,除了感受直观的艺术形象外,还应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挖掘,感受历史文化,渗透思想教育。在了解中国艺术美的同时,不仅欣赏到了美,而且陶冶了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六、关注本地资源,学会对身边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进行评述
        每个地方,都有本土特色,人文地域风情。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美术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所在。江南的灵秀,养育了一方的人。辛勤的人们在这土地上,留下痕迹。结合我们广东地区的地方特色,我与学生一起调查本地方的建筑特色,分组设计,用手绘的形式把当地的建筑描绘,并学会对身边的建筑进行评述,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方建筑特色,提高欣赏.评述的构建能力。
七、美术教师寻求自我成长,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的构建能力
        第一、美术教师寻求自我成长,终身学习。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使命,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一是自我教育。教师学会终身学习,自我完善。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作为美术老师,不仅专业技能好,还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理念修养、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评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第二、提高思想修养。美术老师要有抱负,提高学生的真、善良、美,以教育事业为终身奋斗目标,为学生的发展作最大的贡献。第三、与学生一起成长。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技一日千里,美术老师要跟时代的潮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总之,教师应该把欣赏.评述课程当作一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的艺术美,并能对其做出独特的赏析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能力和艺术素养,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6300 国内统一刊号:CN32-1300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参考用书》七年级.下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年教育部审定
4、《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周小山主编 余文森 傅道春主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5、《中国美术史纲要》 由黄宗贤编著 四川美术自考教材、美术函授教材、美术本专科教材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