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而教,因学而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葛琼瑶
[导读] 教师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葛琼瑶
        绍兴市元培中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摘要】教师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终点。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才能把课“教”活。有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生 “学”的热情。采用丰富的“教”与“学”的形式,甚至尝试着师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实现生生互教、生生互学。教与学换位,让课堂形式更活泼多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角色互换、生生互教、生生互学、自主学习

        【正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缺乏应有的自由和选择,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缺乏对课堂教学丰富内涵的深刻挖掘,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不仅没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反而成了他们身心发展的藩篱,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力量。
        而新课程改革提出,“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可见,教师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终点。而科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就是死寂的,学生的思维就是被禁锢的,只有转变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出发,把课堂尽可能地还给学生,才能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才能让学生张扬性,让课堂充满更多的乐趣。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学情,确定教与学的基调
        陶行知:“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关注学情是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研究教育对象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兴趣点、动机、意志品质、学生生存环境、学生的成功感受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根据学生动态调整教学宏观思路和微观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把课“教”活。
        案例一:在执教一节校级公开课《表示元素的符号》时,教师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不知道备课的方向,教师在试讲的时候发现学生对大部分元素符号早已会写,而备课的重点却放在元素符号的书写上,显然对于学生没有很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率很低,课堂效果不大。于是下课后教师重新修改了教案,重点从会写元素符号到会归纳记忆元素符号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如组织元素符号听写大赛、以抽卡片的形式说出元素符号含义、小组互助记忆、分享记忆方法等等。这些课堂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学”这一重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实现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有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本着提升学生能力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生 “学”的热情。
        案例二:曾经开过一节《岩石》的公开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岩石的相关知识,对岩石有所了解,而科学课程的核心是活动,于是在课本内容以外增加了一个“辨认花岗岩和大理石”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此应该会很感兴趣,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生纷纷用所学的知识记录所给岩石的特征,有的观察记录岩石的颜色;有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表面的纹路和侧面的层理;有的敲击岩石,听听发出的声音,比较软硬程度;有疑问的同学拿着岩石请教别的同学,一片激烈讨论的景象。然后全体共同交流,大家都争抢着拿着自己的岩石上来投影,用所学的知识将观察到的岩石特点和辨别结果告诉大家,下面的学生听得很认真,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还举手询问台上的学生,一片互帮互学的景象。
二、丰富形式,实现教与学的互换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不同的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教”与“学”的方法,而学科间的综合,对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离不开实验和探究,学生要完成多变的实验,进行深入的探究,必须亲身体验,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升能力与水平。因此,采用丰富的“教”与“学”的形式,甚至尝试着师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实现生生互教、生生互学。教与学换位,让课堂形式更活泼多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一)互助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得出来的。如果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


        案例三:在设计《表示元素的符号》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发现知识点相对少,
而且学生对于元素符号的已经比较熟悉,能够认识常见的元素符号,只是有些符号的书写仍需要进一步地规范,有些难记的符号需要强化记忆,而对于学生来说自己读背元素符号不仅枯燥而且记忆效果不大。对此我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听写元素符号和名称,并在记忆的同时相互分享各自的记忆方法。于是大家都很认真得当起了小老师,互相给对方听写,还给对方批改,指出对方书写不规范之处,然后还请小组代表分享各自小组的记忆方法,达到了全体的互动。
(二)少教多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争取做到“三不”: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案例四: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中的第一条“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时,学生一时想不出来,事实上这个验证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考虑到这个方法书本上有做说明,于是教师并没有自己讲出验证方法,而是让学生先看书学习,有的学生领悟了,并举手想要回答,于是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示给大家看。他们拿了两本书做道具走上讲台,然后一人把两本书竖立着拼在一起,开始讲解,另一人作为助手拿着激光笔帮助他演示光的反射,也许是因为事先已看过书,又可能是因为换了 “老师”的缘故,大家听得都出奇地认真,眼睛都紧紧盯着台上“小老师”的演示过程,当“小老师”把一本书往后转过一个角度时,大家发现反射光线在一个面上消失了,于是大家恍然大悟,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证明“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由此笔者想到应该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看书和思考,学习能力一定能慢慢提高。
(三)学生试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尝试挑选知识点相对简单、内容贴近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站上讲台体验上课过程,当然要当好“小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备课和上课的整个过程,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给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教”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案例五:《火山与地震》一节知识点难度较小,但课外资料丰富,视频和图片丰富,学生对此兴趣极大,教师事先告知学生此节内容请同学当“小老师”来教学生学习,自愿报名。结果课后就有几个学生来找老师接受这个挑战,这些学生中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考虑到应该对学生能否上好课摸个底,于是教师先讲清楚上课的注意事项,让他们先回家写“教案”并做好准备。过了几天学生都把教案交给了教师,有的甚至还做了课件,做得有板有眼,于是教师让这些学生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一起完成一堂课。课堂上,他们把内容分成了几块,每块内容由一个“小老师”讲解,每个“小老师”的上课风格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台下学生出奇地配合,每一个问题大家都积极回答,甚至出现了抢答,课堂气氛很活跃,虽然知识点讲解得没有那么完整,但整个过程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教他人学习的目的。
三、利用生成,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具备多种智慧和潜能,而学生不同个性经历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为课堂带来各种可能,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往往会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在学生提出对知识点未理解或者有相关的其他疑问时,作为老师对学生应该多点耐心,多留点时间听听学生的问题,让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这个有价值思考的问题,一起来讨论解决的办法,也许这样比老师一直讲解要有效地多。
        案例六:最近刚上了一堂《平面镜成像》的复习课,在复习实验过程时,一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我能不能请教个问题,我回家按照书上的方法做了这个实验,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蜡烛准确的像,是怎么回事?”看来大家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但这个实验要想成功也并不容易,难点是像的位置确定的准确性,有必要花时间来讨论这个问题。于是教师说:“这位同学值得表扬,用亲手实践来验证书本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本身就是积极思考问题的表现。那么大家能帮他解决问题吗?哪些情况会导致找不到蜡烛准确的像?可以小组讨论一下。”于是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当汇报结果的时候,大家有了不少的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平面镜太厚出现了两个像,有的说可能平面镜放斜了。于是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来解释他们的猜想,在解释平面镜放斜可能会影响像的位置准确性时,大家遇到了困难,有三位同学上台用画图试着画出镜面放斜时蜡烛的像的位置,但由于还未学过对称性作图,大家感觉比较吃力。这时教师说,“在学了平面镜作图法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块内容——平面镜作图法。回顾整个环节,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的,其中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然后尝试着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时又遇到了困难,从而对新知识产生了期待和渴望,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学习乐趣,调动了全体同学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于是笔者想到是时候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给学生讲的机会,抓住学生每一个“质疑”和思维的闪光点,多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和领悟,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许他们会比我们想象的做得更好。学生就像一块璞玉,每个学生都有着存在的价值,教师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每一块璞玉,让他们由“璞”成“玉”,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最后成为社会有用的“器”。
        
参考文献:
1、魏萍丽,《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张作华,《初中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刍议》(《试题与研究》)
3、张松玲,《关注学情_注重生成》(《浙江教学研究》2010年第五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