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王丽红
[导读] 小组合作教学本学科的应用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
        王丽红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沁河中学(山西 长治)   046500
        摘要:小组合作教学本学科的应用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学生具备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发挥小组合作教学为本学科带来的教学优势。在正式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合理分组,才能有效激发彼此之间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科学指导,能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则可以激发小组整体竞争潜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构建小组合作的积极意义,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促使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切实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初中生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是现阶段教育必须达到的目的。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整体层面上提升初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保障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能力,提升个人责任感;第二,小组合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第三,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开拓课堂教育思维,创造出更加具有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从而帮助中学生全方面发展,提升道德与法治水平。
二、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教师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的束缚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分类,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产生了阻碍,一些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次要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缺乏相应的教学效果,甚至是流于形式。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模式落后,对于学生的分数要求超过了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素质要求,并不注重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只是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没有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式,没有将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组合成知识网络和知识链条,因此,没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工作。
        (二)学生法律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倾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参照上文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法律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身学习兴趣也影响着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兴趣不足。这是因为,该学科教材中呈现了大量具有抽象性的理论内容,学生需要死记硬背,但这些知识除了在考试中可以应用外,在生活中用处不大。受此情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尤其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动力不足。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中的策略
        (一)“合理分组”,激发小组成员间的互补特性
        小组合作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组问题。小组分组合理,能够以帮助学生激发彼此之间的互补特性,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汇总中彼此合作,实现“1+1>2”的优势。但是不少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初期,都会出现分组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新晋教师的课堂上更为突出。

例如,在《青春的邀约》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更多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来应对自身在青春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状态,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和正确地看待这件事情。而合理的分组能够帮助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原因,初期的教学分组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分组的合理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设置学习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注重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才不会感到迷茫和被动,从而会更加清晰自己的前进方向,并获得知识的增长。比如,在学习《心中有法》这一课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系统了解本课知识内容后,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交流和讨论:1.国家法律是否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2.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几部?分别从哪些方面给予保护?3.未成年人获得法律保护的途径有哪些?4.公民依法维权的基本方式有哪些?5.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6.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在相关问题引导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材,整理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以便高效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三)“良性竞争”,激发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力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各个小组营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推动学生的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紧张,才能够有效激发小组整体的学习竞争力。而良性的竞争不仅能够帮助小组实现整体突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优势,实现整体与个体的双重发展。例如,在《青春的证明》一课中,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知识点的学习,迸发出自己的青春活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青春为自己带来的美好享受。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开展课堂活动,让每一个小组都参与其中,采用积分竞赛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都倾力以赴,在竞争环境下,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竞赛”作为一种不错的教学手段,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良性学习竞争。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优点和缺点,对完善小组合作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故而,教师需要重视良性竞争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小组成员顺利成长。
        (四)注重开展科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有效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对组内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是学生的个人表现;可以是小组整体的合作意识;也可以是小组学习成果质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或个人,教师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不断向前的信心;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也要及时指出。比如,组内纪律较差,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方式,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分组不合理、分组目标不明确和分组管理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组合分配、明确学生特质和分组目标、优化小组管理机制等措施,真正提升初中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水平。
参考文献
[1]荆玉东.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才智,2019(36):77.
[2]李群.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9(36):26.
[3]秦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教学策略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9(36):65.
[4]李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9(09):174-175.
[5]曹志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