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拥有自卑性格的中学生教学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舒春阳 徐娜
[导读] 自卑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内心情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舒春阳  徐娜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摘要】:自卑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内心情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且自卑行为会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很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本文描述一例拥有自卑性格的学生的教学案例,通过从社会性接触受限、自主性发展受阻及自尊心受挫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其自卑性格的形成因素并从家庭、学校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卑行为的认识和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自卑
一、案例描述
        小升初第一次见班级同学,初接触时大多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内向、不善于与新面孔交流,极少数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外向、开朗。小明坐在角落里,有着跟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的“内敛”。在之后的教学中发现他性格极度不自信甚至是达到了自卑的程度。上课不敢直视老师,老师提问从来不主动发言,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唯唯诺诺,在课下没有一起玩耍的伙伴,经常自己在操场上站着不主动去找其他同学玩。
        对他的家庭环境做了调查:3岁父母离异,之后跟爷爷奶奶居住。父亲去外地打零工,母亲在本地但已改嫁,父母对他的关心大多是最近捣乱没、成绩怎么样。小明的爷爷说小明从小听话懂事,调皮捣蛋的事情也不干,性格内向,被大孩子欺负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哭诉。
二、理论与分析:
(1)社会性接触受限
        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最先能够接触到的往往是自身的家庭成员。在这样社交局限的情况下,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积极发展,这便是社会性接触受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需要不断尝试去接触除了家庭成员以外更多的社会性角色。基于对新鲜事物产生的好奇心理,孩子便会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而由于父母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这将直接导致孩子的活动范围以及与社会的接触条件都受到限制,这样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长此以往,孩子只能在家庭内部活动,一旦见到外人便表现出胆怯。
(2)自主性发展受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6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及独立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便是“童心未泯”,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时刻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由此对未接触过的事物产生主观能动性,乐于接触并喜欢尝试学习新鲜事物,以此产生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主观性亦然强烈,表现出的顽皮、不听话,这都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过分干预孩子的主观意识,一味的批评指责,剥夺孩子尝试动手积极操作的机会,间接性地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其形成胆怯心理。
(3)自尊心受挫
        孩子的成长缺乏家长的日常陪伴,或者时常被给予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孩子不由自主地怀疑自身的能力,磨灭孩子对自身的信心,这也是刺激孩子形成胆怯心理的直接诱因。原生家庭的不健全及成长环境的家人缺失,会使他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相比之下缺少父母的爱,也会挫伤其自尊心,在任何事物面前缺乏尝试动手的勇气。
三、形成因素
(1)家庭因素
        3岁是一个孩子初社交、奠定性格基础的时机,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在社交中表现的大胆,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对孩子形成开朗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孩子独处时间过长,自然而然害怕与人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及关爱,在幼儿园受到的表扬、委屈无法与人分享。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缺乏自信。


        小明父母离异直接导致孩子成长环境不完整,离婚后对孩子教育全然不顾,任其自由发展是直接导致小明不自信的原因。在小明的性格养成阶段,父母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心活动,长大后更是很难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的在意和期望寄托于学习成绩、日常表现上体现,没有过多的陪伴却给予了过多的要求和不恰当的指责,这无疑让孩子身上的负担更加沉重。每次当小明考试不理想或是稍有不听话时,对其便是严厉的责怪,不能及时与其沟通,详细了解情况,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
(2)个人因素
        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小明从小行为独立成熟,做事独来独往,有任何心事无法与身边人分享倾诉只能藏于心中,内心缺乏自信但是渴望与同学交往。这种冲突加剧了糟糕至极的信念,从而导致了失落自卑情绪,长此以往他便习惯了独处,在交友中常常会自感形秽,社会性接触产生局限,基本上不会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上学后又发现身边的同学经常有父母亲人的陪伴,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羡慕却也深深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不一样,自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怪人,日子越久内心承受越多,逐渐养成了孤僻不自信的性格。
四、教育方法:
(一)家庭方面
        孩子的自信心在其刚出生时就开始萌芽了,父母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做出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就有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先让小明的父母明白,家庭成长环境是孩子性格养成的最直接的主要因素。既然不能给小明一个完整的家庭,就更需要对小明付出更多的陪伴和教育,要使小明认识到即便是自身家庭并不健全,但是能够体会到自己在整个家庭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孩子的自我认知更明确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让小明父母深刻认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也不可完全交给老人抚养,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只是生活上的辅助,更多的陪伴是直接冲击孩子内心深处的认知,父母积极的陪伴有利于孩子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更好的学习事物。
        最后,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需讲究方式方法,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在意、忽视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关注度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力,时间越长,孩子内心会逐渐产生缺爱的心理,从而导致厌倦学习,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这将会导致孩子产生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同时,家长还要多陪伴孩子参加些课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社会性接触,以此来锻炼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学校方面
教育这一类性格的孩子,首先是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去贴近孩子的内心,要让孩子对自身消除距离感并敞开心扉。因此找一个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更利于切入,让他习惯与人沟通。在课堂上提问的过程中,答对了要对他加以表扬,答错了要加以鼓励。在孩子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在取得孩子更多的信任之后,尝试告诉老师和同学都是可以倾诉生活中琐事的对象,逐渐给他渗透同学间、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除此之外,在取得孩子信任的基础上,给予孩子一些生活上的方法指导和建议,帮助孩子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困境。另外,让孩子多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团体活动,锻炼其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多多鼓励和表扬他,让他在被表扬的过程中慢慢的喜欢沟通并增强自信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孩子,小明之所以性格变成这样,有其形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学校要做的更多地是要去了解、针对个人存在的独特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及养成面对问题沟通解决的习惯,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学校,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樊荣.浅谈中学生自卑的成因及对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219.
                  [2]薛明伦.一例中学生自卑情绪的咨询案例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06):123-125+128.
                  [3]刘燕,尚继武.中学生心理障碍探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08):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