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图法,为思维发展提供脚手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上)25期   作者:王新春
[导读] 绘图法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开展实验记录的一种重要方法,
        王新春
        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薛家小学  
        【摘 要】绘图法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开展实验记录的一种重要方法,符合小学生感性经验为主的思维模式,是构建科学概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手段。运用绘图法,有利于暴露学生前概念,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可以将抽象概念可视化,降低思维难度;可以凸显观察细节,提高观察实效。
        【关键词】绘图法  前概念  可视化 细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而绘图正是一个动手并思考的过程。
        绘图法就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绘画或图示的方式,对实验猜测、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描述,用简洁易懂的符号进行记录表达的一种方法。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合理的运用绘图法,对帮助孩子构建科学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运用绘图法,暴露前概念,找准教学起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育者需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前概念是根深蒂固的,而绘图是一种很好暴露前概念的方法。
        【案例一】《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在区教研活动上,某老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块哈密瓜,让学生边品尝边思考:1.哈密瓜首先到达了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2.推测一下,哈密瓜又会到达哪些地方,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先到嘴巴,被咬碎了。
        生:然后到肠里。
        生:我觉得是到胃里。
        ......
        师:把你们的想法画到纸上。
        现选取其中两位学生的猜测(见图1):
                  
图1:学生对人体消化器官的前概念
        从学生的绘图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学生对口腔的咀嚼作用有着充分的体验,但学生对于其他消化器官的形状、位置、连接顺序是十分模糊的、不完善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画一画”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并通过“贴一贴”、“指一指”一步一步地进行纠正,使科学概念的构建更加扎实、有效。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有时候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够很好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对教师找准学生的前概念造成了很大困扰。而绘图法是儿童特别擅长和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他们的思维传达搭建了一座很好的桥梁。有利于教师找准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探究更具针对性,更加高效。
        二、运用绘图法,抽象概念可视化,降低思维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科学探究中有许多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具象化,隐性思维显性化,绘图法给了我们有力的帮助。
        【案例二】《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中,学生通过推拉注射器,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一个初步的体验,但是仍旧很难用语言解释看不见的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时绘图能很好的将空气的变化直观地展现出来(见图2)。

图2:注射器里空气的变化
    通过绘图,学生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粒子显性化,形象地解释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而且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绘图法能很好的将抽象的科学现象转变成直观的、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绘出了科学的本质,符合儿童的思维水平,也有利于儿童的思维发展。
        三、运用绘图法,凸显观察细节,提高观察成效
        教科版小学科学的知识性内容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块。其中生命世界中有许多内容要求以观察为主。这类观察要求准确、细致,突出生物的特点。而绘图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科学观察,细致地记录生物的特征,便于学生在观察后进行描述。
【案例三】《蚕的生命周期》
        在观察蚕的一生的活动中,某些同学将蚕一生的每个阶段(蚁蚕、一龄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等)用绘图的方式进行描绘和记录。
        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检索自己哪些细节没有观察到,从而更加仔细地进行观察,这是单单用文字观察记录所无法比拟的。绘图法在观察活动中的运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当然,绘图法并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与文字、表格等形式相结合,才能更加完整的呈现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绘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画图内容耗时较大,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对要求绘图的内容进行改进,例:笔者在执教《相貌各异的我们》时,将课本中第三个活动——性状组合,做了改动。原本需要绘画的内容用画有不同性状的幻灯片胶片代替,通过胶片的重叠组合,经历探究过程,构建科学概念。这样的改进有利于绘画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加入到科学探究中来,整个研究的过程更加高效、更具趣味。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绘图法能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很好的脚手架,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降低思维的难度,提升观察的成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