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书法课程中技能训练的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傅鹏飞
[导读]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书法课程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大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必然有问题的存在。
        傅鹏飞
        黑河学院

        摘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书法课程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大学生书写技能的提高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必然有问题的存在。通过自身实践教学, 浅析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以期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所突破。
关键词:大学书法; 技能训练; 教学反思
        书法技能训练是书法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常见的书法技能训练往往只注重对范本的临摹,其结果是学生即使是把范字临得很像,但也是依葫芦画瓢式的被动模仿所致,而非得于心应于手的主动把握,学生的临摹能力虽有提高,但运用能力非常薄弱,他们一旦离开范本,其有效书写便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四步”(读、讲、临、用)教学法的设想,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科学性及有效性逐渐显现,其影响力及推广度愈趋增强,当然它仍需在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
一、读:书法技能训练的基点
        在书法教学中,读帖方式有两种:其一,课前读帖。即在平时就养成读帖的良好习惯,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那些能借助智慧、通过“读”的方式去把握和解决的问题,就无需通过反复消磨时间的“临”的方式去把握和解决。常读一些经典碑帖,心里常装着一些精妙绝伦的字象,会对书写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课前读帖的时间不必苛求完整充足,盯住零碎的时间并巧加利用,更具现实可行性。茶前饭后,临睡之际,旅途之中,看电视等候广告之时等等,均可化零为整,为我所用。其二,课堂读帖。对于普遍缺乏读帖经验的学生来说,课堂读帖无疑具有“示范”效应,它使“读什么”、“怎么读”等基本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课堂读帖的开展,须先确定典型字例,这些字例应在同类字中具有代表性,从而掌握它即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这些字例在形式构成上,应具有足够的技术含量,从而能够耐人寻味、引人入胜。显然,选择经典碑帖的经典字例,更能满足上述要求。课堂读帖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应充当观察、思考、交流、争鸣、感悟、发现等角色,教师应充当组织、引导、启发、鼓励、总结、评价等角色。学生在课堂读帖中的具体表现,应记入平时成绩,以发挥其激励作用。
二、讲:书法技能训练的关键
        按照我们的教学实践,主要讲两类问题:其一,预设性问题。科学有效的书法教学,必有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次序的严密性,其中所蕴含的值得思索和探究的诸多问题,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逐个呈现,教师据此提出问题,学生据此思考和回答问题,均属预设性问题。如在笔画教学中,可以预设“怎样理解‘永字八法’?其名称跟笔画的一般称谓有何不同?”、“书法笔画与一般线条的区别何在?”、“不同字体书体中的线形状,其异同点有哪些?”等问题。

这类问题的预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解答,教师应胸有成竹,寥寥数语即可直切肯綮,令人豁然开朗。其二,生成性问题。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遇到不少预设之外的问题,敏锐抓住、深入探究这类问题,其价值不可小觑。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他应独具慧眼,善于把那些极具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生成性问题向预设性问题的转变,以此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使书法教学获得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其次,“怎么讲”。从我们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在书法课“讲”的环节往往表现得很吃力,思路打不开,语言极贫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用“出入法”加以引导。“入”是指入乎书法本体,直接就书法本身的一些问题(如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展开解析。这种解析,越深入越具体越好,不怕幼稚可笑,不怕简陋失错,以培养学生深入经典碑帖、从碑帖中发现问题、从碑帖中汲取营养的良好习惯,克服那种离开具体碑帖、“想当然”空谈的不良作风,从而逐渐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实现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如对于书法的起笔问题,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可先详尽试验毛笔落纸的各种可能方式,再看看经典碑帖多喜用其中的哪些方式,其喜用的理由何在?最后考察余下的落笔方式有无开发及运用价值?”这个问题的提出,大胆而不失可行性,精微而不钻牛角尖,思路放得开收得拢,对训练和提高学生“入”之能力颇有裨益,值得肯定和关注。当然,由“技”进“道”,也是“入”法运用的重要方向,在书法教学的高级阶段,那是不能不讲的。“出”是指出乎书法之外,通过横向联系的搭建,特别是通过艺术通感的发掘,间接阐明书法的相关问题。从现行的教育状况看,学生对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的认识和理解,要远甚于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能否联系和运用知之甚多的领域,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之甚少的领域?答案是肯定的。常言道“行隔理不隔”、“艺理互相通”,事物之间彼此联系,其共性的客观存在,为“出”法的有效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适当调整上课内容和练习,如学前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区别设计。开设多学期的书法艺术选修课,使学生除基础课堂学习之外,有课可选,训练更有素,延伸其艺术发展特长。作为年轻的教师,应多听课磨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听取学生意见,取长补短,理论与技能全面发展,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训练效果。其次,教学硬件设施亟待完善。书法教室是进行书法练习的必备条件,在校园、教学楼进行书画橱窗的布置,定期举办书画比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赛前集训是学生迅速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如书画展览,包括校内、校外的展览,名家学术讲座、笔会等,给学生提供展示并参与的平台,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最后,组织利用好学校书法社团。学校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召集感兴趣的同学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春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书法技能”考评方法改革与实践——以宿迁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4):58-59.
[2]陈立乾.强化综合性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书法技能的有效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8):176-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