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梅
(晋江市陈埭镇仙石小学 福建泉州 362200)
摘要: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动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培养途径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同样说明,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即有疑问就有思考的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而且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才会有探索创新的动力,才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收获知识和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氛围
低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但在现实课堂中,许多学生无问题可问,或即使有疑问也不敢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把教师当成可以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敢问、敢说。
例如,在教学“8、7、6加几”时,笔者首先出示一组学生跑步的情景图,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跑在前面的有8人,跑在后面的5人,一共13人。”显然这位学生说的不是数学问题,为了不打击他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说:“你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可以提问的情景了,可是你已经告诉同学们答案了,想一想该怎样修改就能变成一个能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呢?”这样,不仅维护了学生的信心,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笔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渐入佳境,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二、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因此,可以把整堂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故事中去学习。走到一个板块,就启动一个任务,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进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最原始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数松果教学活动中有四大板块:一是数松果填表格;二是列乘法算式;三是编口诀,记忆口诀;四是拓展运用。第一个板块数松果填表格,情境是这样创设的:秋天到了,松鼠妈妈觉得小松鼠也长大了,于是松鼠妈妈就带着小松鼠到森林里采松果。采了一大堆的松果,可把小松鼠累坏了,可松鼠妈妈还是不放过小松鼠,要它把采到的松果数一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个。
第二个板块列乘法算式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松鼠妈妈看小松鼠数得那样认真很开心,它摸着小松鼠的脑袋说:“孩子,现在你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刚才数的过程能不能用乘法来表示呢?”刚学完乘法的意义,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第三个板块是编口诀、记口诀环节。
情境是这样创设的:小松鼠把写好的算式拿给妈妈看,妈妈很高兴,说:“你能快速地告诉我 5 × 6 的结果吗?”这下可把小松鼠难住了,谁能帮帮它? 有的孩子已经会背 5 的乘法口诀,有的还不会,会的急于展示,不会的充满好奇,情境的创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四个板块是拓展运用。为了激发孩子们做练习的积极性,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松鼠采松果、数松果、列算式、编口诀可把它累坏了,它就跟妈妈回家休息去了,我们还没下课,怎么办呢? 我们来做些练习题试试乘法口诀的妙处好吗?
三、注重反思梳理
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以保证学习效率。因为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思考哪些是多余条件及隐含条件,找寻句子中的关键点。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反复读题,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式,并做到举一反三。
如这样一道例题:妈妈从超市买回来10个苹果,第一天吃掉了一些,第二天又吃掉了一些,还剩5个,一共吃掉了多少个?面对这类题目,学生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缺乏读题能力,思维定势,有些学生会直接将10和5两个数字加起来,就造成了错误。在回顾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到关键信息,通过理解信息中的各种联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当学生找到了一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让学生再进行思考,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案。
四、逐句分析找关系
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大难点。抽象的数学知识中,理解题意就是数学中的“阅读理解”,题意理解不了就无法正确解答。特别是在题目表述比较复杂的时候,如果学生不会分析其中的条件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就会乱做一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逐句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题目所表述的意思。
例如,有一道题:有一堆糖,比20块多,比40块少。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可能有多少块糖?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一题的文字比较多,读第一遍的时候,学生还理不清题目的数量关系。这种类型的题目就需要多读几遍,教师可逐句带着学生去分析。第一层次,第一句“有一堆糖,比20块多,比40块少”,可让学生先确定好这堆糖的数量范围在20和40之间,可能是二十几,可能是三十或者三十几。第二层次,“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平均分”的概念学生是理解的,重点是后半句“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难倒了一大片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列举了两种情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如果有3个小朋友,每人就分得3块,一共有3×3=9(块);如果有4个小朋友,每人就分得4块,一共有4×4=16(块)。分析到这里,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原来就是运用乘法口诀来解答这道题。第三层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不难得出两种可能的答案。
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是关键,理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缺字或者多字,题目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得出的结果就会不一致。教师要提醒学生关键信息可以做标记,逐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了题意再去解答。
总之, 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在实际生活中采用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真正拥有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孟庆平.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9,000(006):56-57.
【2】赵敏婵.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