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理工类院校美育类课程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 董洪志
[导读] 理工类院校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在美育教育及课程的建设方面不及综合类院校,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
        董洪志
        长春理工大学 130022

        摘要:理工类院校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在美育教育及课程的建设方面不及综合类院校,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文试图以新工科为背景,通过跨学科师资融合,结合理工类院校自身优势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具有理工类院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理工院校;课程模式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中明确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以及教育,完善课程教学,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等关于课程建设的规定。其宗旨在于不断的加强新时期高校美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满足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最求和期盼。
        国内理工类院校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在人文艺术教育上历来都是其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当前,多数理工院校都是依赖设计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开设1-2门校选公共艺术课程,弊端是学生即缺乏课程的选择性又缺乏教学对象的针对性,更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艺术类知识的渴望。本文试图以新工科为背景,通过对理工类院校美育类课程的设置进行调研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现存的诸多不适用学科发展的问题,总结优缺点,打造具有理工类院校自身优势的美育课程模式。
一、理工类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理工类院校美育课程研究资源匮乏。通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以“美育”、“课程”检索到0条信息;通过知网检索,针对高校美育课程的相关文献仅有3篇;更多研究成果多为“通识艺术课程”或“公共艺术课程”的专题研究。
        (二)对美育教育课程定位不清。关于高校美育教育内容分类的研究,在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明确指出,“国内多数高校对美育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把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范畴中,这种做法有利于多学科、跨学科融合,不利之处是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以文学、哲学、美学等公共课程替代美育课程,而美育教育教学也仅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互动。当前,理工类院校多为分享线上慕课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育课程建设不完备的问题,极大的丰富了美育课程资源,但其不利之处是在教学上更多以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为主,缺乏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小,参与性不足,效果一般。
        (四)对比国内,国外高校美育教育相对完善,更多以实践体验为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从校园环境的美育展示、图书馆、博物馆的美育鉴赏、艺术实践体验课程等。从感知和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如哈佛、耶鲁大学,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美育课程群,开课形式灵活多样。
        综上,国内理工类院校在美育课程建设上还不够完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尽管开设了相应的艺术类选修课程,但效果不够突出,教学中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并将之应用到专业和生活中。
二、理工类院校美育课程建设模式
        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美育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模式,紧密结合“新工科”办学背景,打造“四性一新”为特色(“四性”是指“艺术性、融合性、开放性、共享性”,一新是指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理工特色的美育课程群,意在打破学科壁垒,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整合课程,全面加强互联网+、数字技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完善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互补,寻找形式美的共性所在,以技术为表现元素,以艺术形式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美育教育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全力助推新工科背景下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探究科学技术发展中技术美、材料美的更大维度,从而培养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目标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总体目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依托于学校艺术类专业构建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等美育类课程群,全面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最终能将艺术中的形式美元素、形式美规律应用与所学专业。
        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打造基础(审美素质)、中级(专业素质)、高级(全面素质)、思政(美育思政)四位一体的美育教育课程群,在注重范式培养的前提的加强中高级的实践性教育,兼顾不同层级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需求,构建全面、立体的课程群。
(二)课程内容
        1.基础阶段,用以补充初高中时期美育知识的不足,此部分为美育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初高中阶段很少有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在基础阶段完善对基本美的学习,主要为:美的特征与分类方面的知识,如艺术美(音乐、绘画、书法等)、形式美(形状、色彩、节奏),其对应课程主要为线上课程(智慧树+超星尔雅课程平台)及线下通识艺术选修课程。
        2.中级阶段,重点在于普及美育知识,了解艺术的形式美规律。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等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够提炼出事物的形式美构成要素及规律。
        3.高级阶段,主要结合新工科特色知识,在中级阶段基础之上,跨专业整合理工科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如光效应、声音的形状、激光、全息与光效艺术、3D打印与数码雕塑、医学艺术、虚拟仿真技术等,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加强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互补,寻找在形式美的共性所在,以技术为表现元素,以艺术为形式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4.美育思政,意在加强思政教育在美育课程中的创新,通过美育思政教育不断的焕发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从而形成从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美育教学模式。
三、开课形式与授课方法
        首先,凝练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院校美育教育培养目标,组建美育课程群,打造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维度教学模式。
        其次,通过打造理工特色美育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视觉感知力和实践创作能力,技法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多元化知识架构和学科交叉的紧密型、深度化、有效性。
        开课形式上主要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形式。第一课堂以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为授课模式,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延伸相结合。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形式更加灵活。首先,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开展主题教学实践工坊,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可以是基础较好,艺术天赋较高的同学得到更高一级的专业学习;其次,定期开展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曲等人文艺术类主题讲座,以更好的普及艺术教育;最后,以前期教学成果为基础举办教学成果及艺术大赛作品展,通过作品展使学生参与其中,沉浸其中,作品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艺术学习的肯定,也为美育教学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审美基础。
结语
        当前,美育的教育教学都在改革探索阶段,理工类院校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加强学科的融合,促进科技、大数据、互联网等与艺术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灵活多样的美育课程体系,打造美育精品课程,完善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美育实践参与性,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面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2019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 郭必恒 艺术评论 2020-05
2.试论地方院校新美育体系建构 高欣 冯亚星 美术观察2020-10
3.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邓佳 西南大学 2019-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