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航精神的社会化技能体现及培养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5期   作者:魏伟 王平亮 刘洋 张潇 刘子变
[导读] 民航大学素来秉承“严、实、能、用”的教育理念,以培育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社会化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魏伟  王平亮  刘洋  张潇  刘子变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摘要:民航大学素来秉承“严、实、能、用”的教育理念,以培育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社会化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在构建“一二三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笔者注重寓民航精神于无形,探索一条具备民航特色的“大学生——社会成员”身份转换的可行路径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当代民航精神;社会化技能;培养模式

1 绪论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国家要求、满足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帮助学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能够适应社会竞争,担负起大学生社会化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高校的使命和职责。
2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当代民航精神的社会化技能体现及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制定者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民航院校,对象是其在校生。
3 社会化技能与民航精神
        本项研究将社会化技能与民航精神两个概念有机连接,探索一条具有民航特色的社会化培育新模式和新路径。
3.1 社会化技能
        社会化技能主要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交往协调能力、调控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有效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之总和。主要包括3个层级、9项技能(如图1)。
        
        
        
       
        
        
        
                  
3.2 民航精神
        民航局局长冯正霖于2017年提出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当代民航精神,以此指引社会化技能人才的培养,既把握时代脉搏,也能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民航精神与社会化技能
        发扬民航精神是作育英才的必然要求,开展社会化技能培养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了在二者之间找到突破点和落脚点,笔者从学生状况、高校实践和社会需求三方面开展研究,构建起主观能动、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4 社会化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大学生目前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明确问题,为后期方案设计提供方向。
        调查选取外国语学院2017-2019级3个年级学生作为对象,发出问卷556份,回收问卷556份,有效问卷540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7.12%。其中男生85人,女生455人,年龄范围为17-24岁,集中在18-21岁,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年龄。所选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基本特点。
        此外我们积极调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外国语学院联合培养基地——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台和部分校外合作导师(如表1)的协作关系,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

表1:外国语学院校外合作导师(部分)
        综上,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社会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自我认知能力欠缺
        多数学生在大学前甚少接受过职业测评和辅导,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就读后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导致自身认知不清晰,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有(175人)32.4%的学生存在此类问题,与用人单位的反馈基本一致。
4.2 抗挫能力不强
        19.07%(103人)的受调者在遇到困难时易手足无措。独生子女备受呵护,缺乏独立生活经验。此外近年来高校入学年龄出现下移,较十年前的平均入学年龄降低1-2岁。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抗挫能力可能无法与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完全匹配。
4.3 社会化价值选择不良
        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为不良习惯所困,受不良思想所侵蚀。笔者将通过持续观察和正确教育,引导其把握好学生身份和社会成员身份之间的度,既坚持正确的“三观”,又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尽快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4.4 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24.81%(134人)的受访者和部分毕业生均存在这一问题。学生自身技能与岗位匹配度不高是一大原因。此外笔者通过专家访谈获知比起岗位知识和经验,企业更看重能力与性格。高校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先,语言、行为和思维等社会化技能较少得到锻炼。
5 当代民航精神指引下的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
        民航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本项研究探讨一种当代民航精神指引下的社会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5.1 工作目标
        培养具备社会化技能的人才应当基于当代民航精神的内涵,多方面入手为民航社会化人才的培养提供路径选择。
5.1.1 提升政治站位,铸就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民航人必须要对党忠诚,自觉站在国家高度审视自身。中国民航发端于“两航起义”,每一项进步都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成就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时刻,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思政培养体系,为民航人才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滋养。
5.1.2 强化素质教育,培育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是民航发展壮大的强大保障。现如今,民航业正向“本土化”转型。前沿科技、高端装备、规章标准等一系列现实需求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必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务必使学生发扬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
5.1.3 树立团队意识,保持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独行快,众行远”。树立“大民航”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是民航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法宝,要在校内,师生倾力配合才能出精品课;在业内,多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将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保持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事关学生职业发展,必须得到长期坚持。
5.1.4 增强职业理想,秉持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
        敬业奉献是当代民航精神持续不断的价值追求。这既是民航人内化于心的本真坚持,又是民航人外化于行的崇高品行。要培养社会化的敬业奉献的人才,高校和教工首先要为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增强职业理想。
5.2 培养体系
        本项研究的重点在于,围绕当下民航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一个基于高校实际、符合培养规律、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
5.2.1 发动学生力量,构建朋辈导师带教和社团互助机制
        朋辈交流更易联系情感,取得互信。亦师亦友的朋辈教育能够有效构建学生自我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培养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作为具有相同志趣的同龄人组织,目的鲜明、战斗力极强。引导大学生社团走向社会,鼓励新老成员之间结对子互助,能够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潜力,对构建社会化技能培养体系大有助益。
5.2.2 盘活第三、第四课堂,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
        社会实践是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技能;脱离了师生间、同学间的话语体系,广泛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能够提升语言技能。此外,社会实践的选题设计又是一个锻炼思维技能的绝佳机会。外国语学院积极组织在校生在民航业内外开展实践活动。20级研究生的暑期实践涉及民航发展规划、英语翻译和服务质控等多个方面。学院建立了专家指导和评定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水平的提升。
5.2.3 推动校企合作、试点企业化运作,开展社会化培训
        受制于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个人实践难以从行业高度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总结。因此,推动校企合作便成为构建社会化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邀请资深人士走进校园与校内导师合作开发系统的社会化技能培训课程,能够极大拓展社会化培养体系的广度,丰富其层次和内涵。特别是在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当下,“导师引进来”比“学生走出去”更具有实操意义。
5.2.4 利用兄弟院校和校友资源,实现内外力量协同联动
        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需要与其他高校就实现全域发展、提升学生能力广泛交换意见,此外也要借助校友这一不可多得的资源。在项目组协调下,外国语学院举办了两届语服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优秀校友就社会化技能进行交流和分享,效果良好。构建广泛而紧密的校友网络,事关已经完成身份转换的前辈与即将进行身份转换的后辈之间的良性互动。行业校友不仅能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对扩大学生就业面大有助益。
6 结语
        当前国家和行业正在大力推动“民航强国”建设,人才是建设发展的第一资源。我校作为业内唯一的综合类院校,当仁不让地要为业内输送既能贯彻当代民航精神,又具备很强社会化技能的人才。构建社会化技能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责无旁贷。将这一模式落实好、完善好,在培养中不断提高学生对当代民航精神的理解,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方少灿. 论当代民航精神视域下民航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J]. 改革与开放, 2019(22):5-7.
[2] 郭培凤. 高职高专学生社区文化素养教育的路径和价值研究——以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当代民航精神”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5):197-199.
[3] 王文山.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技能[J]. 社科纵横, 2013(10):176-178.
[4] 王文山. 基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社会化技能培养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31-32.
[5] 杨进. 以当代民航精神引领民航高校人才培养[N]. 中国民航报,
2017-08-31
作者简介:魏伟,汉族,男,1985.11,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