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丹
御花苑外国语学校 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算定律之一,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可以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还可以对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计算准确率。因此,教师就要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该运算定律,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基于此,本文就分析了运用乘法分配率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措施。
关键词:运用乘法分配率;小学生;计算正确率;提高方法
和其他运算定律相比,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加法、乘法交换律以及结合律,因为形不变,所以,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小,然而分配律有较多的变式,方法也多元,就算是学生记住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在运用时也会出现错误,尤其是数域扩充之后,有分数和小数乘法分配律后,学生更是容易出现错误。
1、就乘法分配律意义角度进行理解
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要先清楚教学的重点,基于学生现有认知,帮助他们将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知发展为理性认知,推动知识的迁移。第二,教师要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主动思考,引导他们讨论,基于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最后,依据生活中的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教师要基于学生现有认知,帮助他们进一步认知乘法分配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有经验,解决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给学生展示地面贴瓷砖的图片,一共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瓷砖,让学生计算一共贴了多少片瓷砖。然后给学生展示算式,分别是5x10+8x10和(5+8)x10,提出问题“这两个算式相等吗?有什么一样的特点?用a、b、c代表三个数,你可以写出发现的规律吗?”再给学生提供几个算式,让他们试一试,学生会总结出表达式,即(a+b)xc=axc+bxc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立足于意义层面理解和掌握算法以及算理,要引导他们基于展示的算式说出意义,看图列式,引导学生基于对比找到规律和本质,进而更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2、创设问题情境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都喜欢生动有趣的内容以及画面,若是教师可以积极的对课本进行解读,领会课本中编者的意图,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进行联系,挖掘能够创设情境的因素,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有趣和生动,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1]。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例题“三年级有5个班,四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5个排球,三、四年级一共领了都少个排球?”,这个例子相较于之前的例子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树立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挖掘情感因素,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贴近教学例题。比如,补设情境“同学们都很喜欢排球,瞧,体育教师到器材库给学生领排球了”,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拉近数学学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在练习环节,教师就要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将练习题设计成闯关活动、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较多,例如,认知冲突、制造悬念、故事情境等,教师在创设具体情境时应该遵循有关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到题目很熟悉,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创设的情境还需要具备挑战性以及应用性,让学生在学会解题技巧后,可以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成就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构建模型思想
数学本身就是构建模型的科学,数学中的所有知识在学习后都会变为一个概念、定律、方法。深度学习就是指探究学习,对图形和几何、数的运算、排列和组合规律进行探究,并构建模型。模型思想就是规律意识,要立足于特定原型,经过相关的环节,如,观察、操作、实验、对比、分析、概括等等。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建模型思想,包括初步感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总结运用。教师给学生展示例题(7+3)x30与7x30+3x30,学生计算出结果一样后,会将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并认识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虽然先算和后算的内容不一样,然而都是要计算10个班级一共要领多少数学教材。之后让他们对等式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归纳规律,推广运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给学生渗透模型思想,帮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美,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之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保障。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积极主动、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以及知识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思考、产生质疑和批判,才能找到新的问题,并试着进行解决,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想。创新潜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基于启发式教学,对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究意识进行培养[2]。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其最初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教师问题让学生探究:35x(20-3)和35x20-35x3,让学生计算,学生会发现两个数相乘变成相减,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这是对分配律的推广应用,在减法中也一样可以运用。要加深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更简单的记忆规律?,学生动脑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记忆,有的学生就想到了比喻的方法,a、b就好像是父母,( )是家 ,乘法是爱,父母在家时一起关心孩子c;出了门,妈妈和爸爸的心里还是挂念着c,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到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记忆,把两个宽一样的长方形组合成的图形有2种面积计算方式,第一种是先算二者长的和与宽的和,之后相乘,第二种就是分别求二者的面积,最后相加。这些就体现出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开放性问题,能够调动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可以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掌握,让学生可以灵活的运用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谈有恒,吴登文.课堂观察:探索小学数学深度教与学策略的路径[J].小学数学教育,2017(6):14-15.
[2]李晓梅,崔飒.完善教学实践实现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5(12):67.
[3]吴华林,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及构建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9):44.
姓名:朱雪丹 出生日期:1990.12 性别:女 籍贯:广东 民族:汉 学历:本科 职称:初中二级 研究方向: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邮编:523000 单位:御花苑外国语学校